引言:通海高科案引发的问题 | 第1-10页 |
一、案情简介 | 第7-8页 |
二、引发的法律问题 | 第8-10页 |
第一章 我国的股票公开发行审核制度及其评价 | 第10-16页 |
一、我国股票发行核准制度的发展过程 | 第10-13页 |
(一) 指标制度及其评价 | 第10-11页 |
(二) 通道制度及其评价 | 第11-12页 |
(三) 保荐制度及其评价 | 第12-13页 |
二、注册制及其评价 | 第13-14页 |
三、核准制与注册制的相互借鉴、共同发展 | 第14-16页 |
第二章 对证监会行使撤销权的限制 | 第16-34页 |
一、行政信赖利益保护对撤销权的限制 | 第16-21页 |
(一) 行政信赖保护的内涵及其在股票核准决定中的表现 | 第16-18页 |
(二) 发行人获得信赖利益保护的条件 | 第18-19页 |
(三) 发行人不受信赖利益保护的情形 | 第19-20页 |
(四) 对投资者的信赖保护 | 第20-21页 |
二、公共利益对撤销权的限制 | 第21-25页 |
(一) 公共利益的正确界定及优先性 | 第21-22页 |
(二) 证券市场的特点强调公共利益优先 | 第22-24页 |
(三) 信赖利益向公共利益的转化 | 第24-25页 |
三、违规严重程度对撤销权的限制 | 第25-29页 |
(一) 无效行政行为的认定 | 第25-28页 |
(二) 可补正的行政行为的认定 | 第28-29页 |
四、时效对撤销权的限制 | 第29-34页 |
(一) 限定撤销权行使期限的意义 | 第29-30页 |
(二) 原《公司法》第86 条和原《证券法》第18 条在时效规定上的缺失 | 第30-32页 |
(三) 行政处罚时限是否适用于股票发行核准决定撤销权的行使 | 第32-34页 |
第三章 对投资者的救济 | 第34-47页 |
一、程序上存在的问题 | 第34-38页 |
(一) 前置程序存在的合理性分析 | 第34-35页 |
(二) 限定诉讼方式存在的问题 | 第35-38页 |
二、实体上的问题 | 第38-47页 |
(一) 原《公司法》与原《证券法》在相关法条上的区别 | 第38-41页 |
(二) 原《公司法》第86 条和原《证券法》第18 条的修订 | 第41-42页 |
(三) 证监会对通海高科案中的中介机构的处罚存在问题 | 第42-43页 |
(四) 民事责任的缺位 | 第43-47页 |
结语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
详细摘要 | 第53-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