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纹枯病菌毒素的致病机理及对寄主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前言 | 第8-31页 |
一、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与危害 | 第8-10页 |
二、植物病原真菌毒素的研究 | 第10-27页 |
(一) 真菌毒素的类型和特点 | 第10-15页 |
1、寄主专化性毒素 | 第11-12页 |
2、非寄主专化性毒素 | 第12-15页 |
(二) 真菌毒素的产生及提取 | 第15-17页 |
1、毒素的产生条件 | 第15-16页 |
2、毒素的提取方法 | 第16-17页 |
(三) 真菌毒素的化学成分 | 第17-19页 |
1、多糖和糖肽 | 第17页 |
2、酚类和杂环化合物 | 第17页 |
3、氨基酸衍生物和肽 | 第17-18页 |
4、类萜化合物 | 第18页 |
5、其它 | 第18-19页 |
(四) 真菌毒素的致病机理 | 第19-23页 |
1、对寄主细胞质膜的影响 | 第19-20页 |
2、对寄主细胞器的影响 | 第20-21页 |
3、对寄主植物酶的影响 | 第21-22页 |
4、其它 | 第22-23页 |
(五) 真菌毒素的应用 | 第23-27页 |
1、在植物抗病性鉴定上的应用 | 第23-25页 |
2、在植物抗病育种上的应用 | 第25-26页 |
3、在病菌分类上的应用 | 第26页 |
4、在病害防治上的应用 | 第26页 |
5、毒素的开发利用 | 第26-27页 |
三、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机理 | 第27-30页 |
(一) 侵入 | 第27-28页 |
(二) 胞壁降解酶 | 第28页 |
(三) 毒素 | 第28-30页 |
1、毒素的产生与提取 | 第28-29页 |
2、毒素的本质 | 第29页 |
3、其它 | 第29-30页 |
四、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30-31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31-36页 |
一、供试菌株 | 第31页 |
二、粗毒素提取方法 | 第31页 |
三、毒素对水稻胚根生长影响的测定 | 第31页 |
四、毒素对水稻叶鞘和叶片细胞膜损伤的测定 | 第31-32页 |
五、毒素对水稻叶鞘和叶片叶绿素含量影响的测定 | 第32页 |
六、毒素对水稻叶鞘细胞破坏的电镜观察 | 第32页 |
七、毒素对水稻叶鞘和叶片防御酶活性影响的研究 | 第32-36页 |
(一) 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32-33页 |
(二) 多酚氧化酶(PPO)活性测定 | 第33-34页 |
(三) 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测定 | 第34页 |
(四) 超氧化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34-3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36-54页 |
一、水稻纹枯病菌毒素对水稻胚根生长的抑制 | 第36页 |
二、水稻纹枯病菌毒素对水稻植株细胞膜的损害 | 第36-37页 |
(一) 不同浓度毒素对植株细胞膜的损害 | 第36页 |
(二) 处理不同时间毒素对植株细胞膜的损害 | 第36-37页 |
三、水稻纹枯病菌毒素对水稻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7-39页 |
(一) 不同浓度毒素处理对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8页 |
(二) 处理不同时间毒素对植株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 第38-39页 |
四、水稻纹枯病菌毒素对水稻细胞超微结构的破坏 | 第39-45页 |
五、水稻纹枯病菌毒素对水稻植株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第45-54页 |
(一) 对水稻植株 POD 活性的影响 | 第45-48页 |
1、不同浓度毒素处理对水稻 POD 活性的影响 | 第45-47页 |
2、处理不同时间毒素对水稻 POD 活性的影响 | 第47-48页 |
(二) 对水稻植株 PPO 活性的影响 | 第48-50页 |
1、不同浓度毒素处理对水稻 PPO 活性的影响 | 第48-49页 |
2、处理不同时间毒素对水稻 PPO 活性的影响 | 第49-50页 |
(三) 对水稻植株 PAL 活性的影响 | 第50-52页 |
1、不同浓度毒素处理对水稻 PAL 活性的影响 | 第50-51页 |
2、处理不同时间毒素对水稻 PAL 活性的影响 | 第51-52页 |
(四) 对水稻植株 SOD 活性的影响 | 第52-54页 |
1、不同浓度毒素处理对水稻 SOD 活性的影响 | 第52-53页 |
2、处理不同时间毒素对水稻 SOD 活性的影响 | 第53-54页 |
讨论 | 第54-56页 |
一、水稻纹枯病菌毒素的致病机理 | 第54页 |
二、水稻纹枯病菌毒素对植株防御酶活性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三、水稻纹枯病菌毒素的本质 | 第55页 |
四、水稻纹枯病菌的致病机理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6页 |
致谢 | 第66-67页 |
附录 | 第67-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