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前言 | 第9-11页 |
| 第一章 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 第11-37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与发展现状 | 第11-14页 |
| ·锂电池概述 | 第11-12页 |
| ·锂离子电池工作原理 | 第12-13页 |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与现状 | 第13-14页 |
| ·锂离子电池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进展 | 第14-26页 |
|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GPE)的概念 | 第14-15页 |
| ·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进展 | 第15页 |
| ·聚合物电解质应用于锂离子电池的优势 | 第15-16页 |
| ·聚合物电解质的性能要求及表征 | 第16-17页 |
| ·聚合物电解质的导电机理 | 第17-18页 |
| ·几种典型的凝胶聚合物电解质 | 第18-26页 |
|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生产工艺 | 第26-28页 |
| ·Bellcore技术 | 第26-28页 |
| ·凝胶聚合物电解质技术 | 第28页 |
| ·提高聚合物电解质电导率的途径 | 第28-35页 |
| ·改变聚合物本体的结构 | 第29页 |
| ·从聚合物电解质的添加剂着手对聚合物电解质体系进行改性 | 第29-30页 |
| ·聚合物中改变添加盐的种类和浓度 | 第30-35页 |
| ·聚合物电解质研究趋势展望 | 第35页 |
| ·单离子导体 | 第35页 |
| ·离子-电子混合导体 | 第35页 |
| ·新型聚合物电解质体系设计 | 第35页 |
| ·本论文工作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 第35-37页 |
| 第二章 新型PMMA-VAC基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 | 第37-44页 |
| ·引言 | 第37页 |
| ·实验方法 | 第37-40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37-38页 |
| ·聚合物电解质的制备 | 第38-39页 |
| ·红外光谱测试(FTIR) | 第39页 |
| ·吸液量的测定 | 第39页 |
| ·电导率测试 | 第39-40页 |
|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0-43页 |
| ·红外光谱表征 | 第40页 |
| ·聚合物电解质成膜原理 | 第40-41页 |
| ·共聚物PMMA-VAc中MMA与VAc的比例对聚合物电解质的影响 | 第41页 |
| ·PMMA-VAc基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随交联剂含量的变化曲线。 | 第41-42页 |
| ·DBP含量对聚合物电解质膜性能的影响 | 第42-43页 |
| 本章小结 | 第43-44页 |
| 第三章 PMAIL基聚合物电解质 | 第44-59页 |
| ·引言 | 第44-45页 |
| ·实验方法 | 第45-47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45页 |
| ·PMAIL合成 | 第45-46页 |
| ·转化率的测定 | 第46页 |
| ·FTIR测试 | 第46页 |
| ·扫描电子电镜测试 | 第46页 |
| ·DSC测试 | 第46页 |
| ·聚合物电解质制备 | 第46页 |
| ·容胀比和吸液率的测定 | 第46-47页 |
| ·电导率测试 | 第4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7-57页 |
| ·PAIL的合成 | 第47-49页 |
| ·FTIR表征 | 第49-51页 |
| ·EGD含量对P(AN-MA)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的影响 | 第51-52页 |
| ·IALi含量对P(AN-MA-IALi)基凝胶聚合物电解质的电导率的影响 | 第52-53页 |
| ·PMAIL的DSC分析 | 第53-54页 |
| ·聚合物基质膜的形貌 | 第54-56页 |
| ·聚合物基质膜的容胀和吸液率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新型电解质锂盐的研制 | 第59-68页 |
| ·引言 | 第59页 |
| ·实验方法 | 第59-63页 |
| ·实验药品及仪器 | 第59-60页 |
| ·衣康酸锂的研制 | 第60-61页 |
| ·新型锂盐的制备 | 第61-62页 |
| ·电导率测试 | 第62页 |
| ·FTIR测试 | 第62页 |
| ·热失重分析 | 第62-63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63-67页 |
| ·锂盐的电导率测试 | 第63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63-65页 |
| ·各种锂盐的热失重分析 | 第65-67页 |
|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 结论 | 第68-70页 |
| 参考文献 | 第70-74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74-75页 |
| 致谢 | 第75-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