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色盆地油气地球化学特征及集聚成藏分析
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前言 | 第10-12页 |
第一章 百色盆地概况 | 第12-21页 |
·百色盆地地质背景 | 第12-14页 |
·自然地理简况 | 第12页 |
·地层 | 第12-13页 |
·构造 | 第13-14页 |
·百色盆地地球化学背景及研究现状 | 第14-21页 |
·油气显示 | 第14页 |
·生油岩层系 | 第14-15页 |
·有机质丰度 | 第15页 |
·有机质类型 | 第15-17页 |
·有机质成熟度 | 第17-18页 |
·百色盆地油气藏类型 | 第18-21页 |
第二章 实验与研究方法 | 第21-31页 |
·样品的收集、保存与预处理 | 第21-24页 |
·岩石样品的收集、保存 | 第21页 |
·样品的预处理 | 第21-24页 |
·常用油源对比指标 | 第24-28页 |
·正烷烃 | 第24-25页 |
·类异戊二烯烃、萜烷、甾烷 | 第25-28页 |
·油源对比中常用参数的含义 | 第28页 |
·油源对比方法 | 第28-31页 |
第三章 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气源对比 | 第31-47页 |
·百色盆地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及类型划分 | 第31-40页 |
·正烷烃 | 第31页 |
·类异戊二烯烃 | 第31-32页 |
·甾烷 | 第32-36页 |
·萜烷 | 第36-39页 |
·碳同位素 | 第39页 |
·原油成因类型划分 | 第39-40页 |
·原油/岩对比 | 第40-44页 |
·Pr/Ph值 | 第41-43页 |
·甾烷碳数分布 | 第43-44页 |
·百色盆地原油聚集特征 | 第44-47页 |
·原油成熟度变化与聚集机制 | 第44-46页 |
·原油近源聚集 | 第46-47页 |
第四章 百色盆地浅层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藏机制分析 | 第47-60页 |
·浅层气分布与地球化学特征 | 第47-50页 |
·浅层气分布特征 | 第47-48页 |
·浅层气地球化学特征 | 第48-50页 |
·浅层气成因与类型划分 | 第50-54页 |
·成因 | 第50-52页 |
·形成途径 | 第52-53页 |
·成因类型划分 | 第53-54页 |
·浅层气气源探讨 | 第54-56页 |
·生物气 | 第54-55页 |
·热成因气 | 第55-56页 |
·浅层气成藏机制分析 | 第56-60页 |
·早期成气作用 | 第57页 |
·后期成气作用 | 第57页 |
·晚期复合成藏 | 第57-60页 |
第五章 百色盆地油气运聚特征分析 | 第60-67页 |
·盆地油气分布特征 | 第60页 |
·油气二次运移特征 | 第60-64页 |
·利用原油物性变化判别油气运移方向 | 第60-61页 |
·根据原油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变化判别油气运移方向 | 第61-63页 |
·根据原油中性含氮化合物变化判别油气运移方向 | 第63-64页 |
·利用有机包裹体判别油气运移方向 | 第64页 |
·油气运聚规律及有利勘测带 | 第64-67页 |
·油气运聚规律分析 | 第64-65页 |
·有利勘探区带预测 | 第65-67页 |
结论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