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8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8-10页 |
·研究的意义 | 第8页 |
·研究的目的 | 第8页 |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8-9页 |
·研究采取的主要技术路线 | 第9-10页 |
第二章 世界森林火灾概况 | 第10-15页 |
·国外森林火灾概况 | 第10-12页 |
·过火次数 | 第10-11页 |
·过火面积 | 第11页 |
·森林火灾起源 | 第11-12页 |
·火灾林地类型 | 第12页 |
·森林火灾受害率 | 第12页 |
·森林火灾造成的严重后果 | 第12-14页 |
·印度尼西亚 | 第12-13页 |
·蒙古 | 第13页 |
·加拿大 | 第13页 |
·俄罗斯 | 第13页 |
·巴西 | 第13-14页 |
·我国森林火灾概况 | 第14-15页 |
第三章 国外森林防火技术水平及其发展趋势 | 第15-33页 |
·世界森林防火模式 | 第15-16页 |
·北欧森林防火模式 | 第15页 |
·北美森林防火模式 | 第15-16页 |
·澳大利亚森林防火模式 | 第16页 |
·林火预防技术 | 第16-20页 |
·法制和宣传教育 | 第16-17页 |
·林火阻隔技术 | 第17页 |
·计划火烧技术 | 第17-18页 |
·雷击火预防技术 | 第18页 |
·森林火险预测预报技术 | 第18-20页 |
·林火监测技术 | 第20-23页 |
·地面监测林火新技术 | 第20-22页 |
·空中监测林火新技术 | 第22-23页 |
·防火通讯技术 | 第23页 |
·林火扑救 | 第23-29页 |
·地面灭火 | 第24-25页 |
·化学灭火 | 第25-26页 |
·爆炸灭火 | 第26页 |
·人工降雨灭火 | 第26-27页 |
·航空灭火 | 第27-28页 |
·扑灭队伍的建设 | 第28-29页 |
·加拿大和美国的林火管理系统 | 第29-33页 |
·加拿大林火管理系统 | 第29-30页 |
·美国的FFAST系统 | 第30-33页 |
第四章 我国的森林防火技术水平及其评估 | 第33-48页 |
·林火预测预报技术 | 第33-35页 |
·林火阻隔技术 | 第35-37页 |
·林区公路建设 | 第35页 |
·开设防火线 | 第35-36页 |
·营造防火林带 | 第36-37页 |
·林火监测技术 | 第37-41页 |
·地面巡护 | 第38页 |
·了望台监测 | 第38-39页 |
·飞机巡护监测 | 第39页 |
·卫星监测 | 第39-41页 |
·防火通讯技术 | 第41页 |
·林火扑救 | 第41-46页 |
·扑火指挥系统 | 第42页 |
·地面灭火 | 第42-44页 |
·人工降雨灭火 | 第44页 |
·化学灭火 | 第44-45页 |
·航空灭火 | 第45-46页 |
·爆炸灭火 | 第46页 |
·计划火烧 | 第46-48页 |
第五章 大黑山森林火灾分析 | 第48-53页 |
·火灾情况 | 第48页 |
·扑救情况 | 第48-50页 |
·火灾原因 | 第50页 |
·存在问题 | 第50-51页 |
·总结的经验 | 第51-53页 |
第六章 我国森林防火技术发展趋势及今后的改进重点 | 第53-59页 |
·继续努力开展火险天气、火险形势的科学研究和短期、中长期火险预测预报工作,逐步建立全国林火预报系统 | 第53-54页 |
·加强以防火林带网络和体系建设为主的生物防火建设,提高对初发火的阻隔能力 | 第54-55页 |
·推广计划火烧,加强可燃物管理 | 第55页 |
·尽快完成全国卫星林火监测网络建设 | 第55-56页 |
·加快微机辅助决策系统、GIS森林资源地理信息系统和GPS全球定位系统建设的步伐 | 第56-57页 |
·加强防火通讯 | 第57页 |
·加强航空飞机灭火和化学灭火的力度 | 第57-58页 |
·实现扑火机具现代化 | 第58-59页 |
第七章 提高我国森林防火技术水平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 第59-63页 |
·保证森林防火投资,加强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 | 第59页 |
·加强科学研究工作,提高科学技术对森林防火的贡献率 | 第59-60页 |
·提高森林防火工作者的专业素质 | 第60页 |
·加强消防队伍建设 | 第60-61页 |
·坚持森林防火的分类管理 | 第61页 |
·完善森林防火各级行政领导负责制 | 第61页 |
·完善法制,坚决走依法治火之路 | 第61-62页 |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全社会的防火意识 | 第62-63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建议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致谢 | 第6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