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社区中的知识交流和共享行为研究
摘要 | 第1-3页 |
Abstract | 第3-4页 |
目录 | 第4-6页 |
1. 导言 | 第6-13页 |
·研究背景 | 第6-8页 |
·研究领域 | 第8-9页 |
·研究动机 | 第9页 |
·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研究流程 | 第10-11页 |
·研究创新 | 第11-12页 |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2-13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3-42页 |
·虚拟社区 | 第13-22页 |
·虚拟社区的定义 | 第13-14页 |
·虚拟社区的特点 | 第14-15页 |
·虚拟社区的类型 | 第15-17页 |
·虚拟社区的价值 | 第17-20页 |
·虚拟社区的发展 | 第20-22页 |
·虚拟社区的成员 | 第22-33页 |
·虚拟社区成员的分类 | 第22-23页 |
·虚拟社区成员的角色 | 第23-24页 |
·影响虚拟社区成员加入的因素 | 第24-26页 |
·虚拟社区成员的归属感 | 第26-29页 |
·虚拟社区成员的激励机制 | 第29-31页 |
·虚拟社区成员的互动模式 | 第31-33页 |
·知识交流和知识共享 | 第33-38页 |
·知识的定义 | 第33-34页 |
·知识交流和共享 | 第34-36页 |
·虚拟社区中的知识共享研究 | 第36-38页 |
·激励理论 | 第38-42页 |
·需求层次理论 | 第39-40页 |
·双因素理论 | 第40-41页 |
·ERG理论 | 第41页 |
·成就需求理论 | 第41-42页 |
3. 论文拟研究内容 | 第42-52页 |
·研究架构与模型 | 第42-43页 |
·研究假设 | 第43-44页 |
·变量定义 | 第44-46页 |
·自我效验 | 第44页 |
·内在需求 | 第44-45页 |
·内在动机 | 第45页 |
·知识交流 | 第45页 |
·强化机制 | 第45-46页 |
·变量测量 | 第46-49页 |
·内在需求的衡量 | 第46-47页 |
·内在动机的衡量 | 第47-48页 |
·自我效验的衡量 | 第48页 |
·知识交流的衡量 | 第48-49页 |
·强化机制的衡量 | 第49页 |
·问卷设计 | 第49-50页 |
·数据分析方法 | 第50-51页 |
·抽样调查及问卷发放 | 第51-52页 |
4. 数据分析 | 第52-67页 |
·虚拟社区成员基本情况描述 | 第52-55页 |
·信度分析和效度分析 | 第55-59页 |
·信度分析 | 第55页 |
·效度分析 | 第55-59页 |
·相关分析 | 第59-62页 |
·自我效验与知识交流的相关性分析 | 第59-60页 |
·内在需求与知识交流的相关性分析 | 第60-61页 |
·内在动机与知识交流的相关性分析 | 第61-62页 |
·强化机制与内在动机的相关性分析 | 第62页 |
·回归分析 | 第62-65页 |
·知识获取与虚拟社区成员个性特征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63-64页 |
·知识贡献与虚拟社区成员个性特征之间的回归分析 | 第64-65页 |
·总结 | 第65-67页 |
5. 结论分析 | 第67-76页 |
·研究发现 | 第67-72页 |
·自我效验和知识交流的关系 | 第67-68页 |
·内在需求和知识交流的关系 | 第68-69页 |
·内在动机和知识交流的关系 | 第69-70页 |
·强化机制和内在动机的关系 | 第70-71页 |
·知识获取和知识贡献的对比 | 第71-72页 |
·管理实务建议 | 第72-74页 |
·研究限制 | 第74页 |
·未来研究方向 | 第74-76页 |
参考文献 | 第76-82页 |
附录:研究问卷 | 第82-87页 |
致谢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