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后阿根廷经济困境的社会根源
第一章 序言 | 第1-9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5-6页 |
二、本文观点 | 第6-7页 |
三、文献回顾 | 第7-9页 |
第二章 阿根廷经济社会的内在特征 | 第9-14页 |
一、阿根廷经济的依附性 | 第9-10页 |
二、阿根廷社会的分裂性 | 第10-13页 |
小结 | 第13-14页 |
第三章 国际经济环境变化与阿根廷经济波动 | 第14-21页 |
一、世界经济的繁荣与阿根廷经济的成长 | 第14-16页 |
二、石油危机、里根主义与阿根廷债务危机 | 第16-18页 |
三、“华盛顿共识”与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失败 | 第18-20页 |
小结 | 第20-21页 |
第四章 分裂社会中的政治争夺与阿根廷经济困境 | 第21-33页 |
一、庇隆主义运动与进口替代战略的实施 | 第21-23页 |
二、动荡的政局与经济政策的摇摆 | 第23-25页 |
三、选举争夺与稳定经济企图的失败 | 第25-28页 |
四、政治实用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改革的失败 | 第28-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五章 韩国与阿根廷的比较 | 第33-37页 |
一、关于可比性 | 第33-34页 |
二、韩国政府对社会冲突的控制与经济发展的持续 | 第34-35页 |
三、国家自主性的削弱与经济危机的爆发 | 第35-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37-40页 |
一、本文的发现 | 第37-38页 |
二、未来发展趋势 | 第38页 |
三、本文的缺陷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