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园艺论文--观赏园艺(花卉和观赏树木)论文--多年生花卉类论文--宿根花卉类论文

万寿菊雄性不育的遗传与应用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6页
缩略词第6-10页
1 引言第10-28页
 1.1 万寿菊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第10-13页
  1.1.1 万寿菊属种质资源第10-11页
  1.1.2 万寿菊新品种选育进展第11-13页
 1.2 雄性不育遗传理论与应用第13-23页
  1.2.1 雄性不育遗传概况第13-15页
  1.2.2 植物雄性不育遗传类型第15-16页
  1.2.3 雄性不育的遗传机理第16-18页
  1.2.4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应用第18-22页
  1.2.5 植物雄性不育的应用第22-23页
 1.3 远缘杂交第23页
  1.3.1 远缘杂交的特点第23页
  1.3.2 远缘杂交遗传作用第23页
 1.4 多倍体育种第23-24页
  1.4.1 多倍体的鉴定第24页
  1.4.2 多倍体育种的作用第24页
 1.5 立题依据与技术路线第24-28页
  1.5.1 立题依据第24-26页
  1.5.2 育种目标第26页
  1.5.3 技术路线第26-28页
2 万寿菊雄性不育遗传类型的研究第28-40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29-30页
  2.1.1 材料选择第29页
  2.1.2 变异株及子代性状分析第29页
  2.1.3 雄性不育的研究方法第29-30页
  2.1.4 遗传分析第30页
  2.1.5 遗传分析标准第30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30-38页
  2.2.1 变异株及其第1代群体的表现型第30-32页
  2.2.2 变异株第2代表型第32页
  2.2.3 变异株第1代、第2代遗传分析第32-38页
   2.2.3.1 混合授粉兄妹交子代第32页
   2.2.3.2 杂交和测交子代第32-33页
   2.2.3.3 可育株自交子代第33-34页
   2.2.3.4 细胞核基因分析第34-35页
   2.2.3.5 细胞质基因分析第35-37页
   2.2.3.6 变异株第1代群体遗传来源推测第37-38页
 2.3 小结第38-40页
3 万寿菊雄性不育系的选育研究第40-69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41-48页
  3.1.1 材料第41页
  3.1.2 方法第41-42页
   3.1.2.1 杂交组配方式第41页
   3.1.2.2 选择方式第41-42页
  3.1.3 亲本选育过程第42-46页
  3.1.4 育性分析第46页
  3.1.5 组合选育标准第46页
  3.1.6 优良杂交组合的综合评价第46-47页
   3.1.6.1 评价材料及对照第46页
   3.1.6.2 评价指标第46-47页
   3.1.6.3 评价方法第47页
  3.1.7 性状测定第47-48页
   3.1.7.1 生长性状第47-48页
   3.1.7.2 花蕾性状第48页
   3.1.7.3 开仡习性第48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48-67页
  3.2.1 选育亲本遗传分析第48-52页
   3.2.1.1 母本不育系遗传第48-49页
   3.2.1.2 可育株半保持系遗传第49-50页
   3.2.1.3 测交父本自交系遗传分析第50-51页
   3.2.1.4 父本自交系系谱遗传第51-52页
  3.2.2 亲本组合遗传分析第52-56页
   3.2.2.1 F_1蜂窝型和高度第52-55页
   3.2.2.2 亲本产生蜂窝型子代的配合力第55页
   3.2.2.3 亲本产生矮型子代的配合力第55-56页
  3.2.3 杂交组合选优第56-58页
  3.2.4 花色遗传分析第58-59页
   3.2.4.1 黄色遗传第58页
   5.2.4.2 橘色遗传第58-59页
  3.2.5 不育系和半保持系性状分析第59-62页
   3.2.5.1 生长性状表型分析第59-61页
   3.2.5.2 花蕾形态差异性分析第61页
   3.2.5.3 花朵形态差异性分析第61-62页
  3.2.6 开花习性第62-64页
   3.2.6.1 亲本花期差异性分析第62页
   3.2.6.2 父本自交系花粉日释放量第62-63页
   3.2.6.3 开花性状生物学特点第63页
   3.2.6.4 母本和父本结实率分析第63-64页
  3.2.7 杂交组合评价第64-67页
 3.3 小结第67-69页
4 万寿菊雄性不育系分子鉴定的研究第69-85页
 4.1 材料和方法第70-76页
  4.1.1 材料第70-71页
  4.1.2 DNA提取和检测第71页
   4.1.2.1 DNA提取和纯化第71页
   4.1.2.2 DNA检测第71页
  4.1.3 RAPD分析第71-72页
  4.1.4 AFLP分析第72-76页
   4.1.4.1 接头和引物第72页
   4.1.4.2 DNA的双酶切和连接第72-73页
   4.1.4.3 预扩增第73页
   4.1.4.4 选择性扩增第73-74页
   4.1.4.5 胶的制备第74页
   4.1.4.6 电泳第74页
   4.1.4.7 银染程序第74-76页
   4.1.4.8 结果记录第76页
 4.2 结果与讨论第76-84页
  4.2.1 万寿菊遗传多样性的RAPD、AFLP分析第76-81页
   4.2.1.1 万寿菊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第76-79页
   4.2.1.2 万寿菊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第79页
   4.2.1.3 杂种亲本的RAPD、AFLP标记多样性分析第79-81页
  4.2.2 杂种亲本的遗传背景AFLP分析第81-82页
  4.2.3 F_1雄性不育万寿菊杂种纯度和真伪AFLP鉴定方法第82-84页
 4.3 小结第84-85页
5 万寿菊雄性不育系在远缘杂交中应用的研究第85-95页
 5.1 材料与方法第85-87页
  5.1.1 材料第85-86页
  5.1.2 方法第86-87页
   5.1.2.1 杂交方法第86页
   5.1.2.2 杂交选育过程第86页
   5.1.2.3 形态测定第86-87页
   5.1.2.4 实验室鉴定第87页
 5.2 结果与分析第87-93页
  5.2.1 花粉观察第87页
  5.2.2 杂交结实率第87-89页
  5.2.3 杂交子代发芽时间差异性分析第89页
   5.2.3.1 子代与父本发芽时间差异性分析第89页
   5.2.3.2 杂种苗期生长分析第89页
  5.2.4 测交子代育性分析第89-92页
  5.2.5 不育组合染色体数鉴定第92页
  5.2.6 亲本及不育子代形态性状的比较第92-93页
 5.3 小结第93-95页
6 结论与讨论第95-107页
 6.1 结论第95-96页
 6.2 讨论第96-107页
图版第107-113页
参考文献第113-122页
作者简介第122-123页
导师简介第123-124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论著第124-125页
致谢第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我国证券投资基金绩效评价研究
下一篇:二战后阿根廷经济困境的社会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