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栗(Castanea mollissima BL.)组织培养技术研究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1 引言 | 第9-12页 |
| 2 文献综述 | 第12-21页 |
| ·植物组织培养技术 | 第12-15页 |
| ·发展历程 | 第12-13页 |
| ·木本植物组织培养技术研究概述 | 第13-15页 |
| ·板栗组织培养技术研究进展 | 第15-21页 |
| ·历史概述 | 第15-16页 |
| ·研究现状 | 第16-21页 |
| 3 材料与方法 | 第21-33页 |
| ·实验材料 | 第21页 |
| ·植物材料 | 第21页 |
| ·药品 | 第21页 |
| ·培养基 | 第21页 |
| ·培养条件 | 第21页 |
| ·研究方法 | 第21-33页 |
| ·外植体的选择与处理 | 第22-23页 |
| ·茎段 | 第22页 |
| ·腋芽 | 第22-23页 |
| ·下胚轴与子叶 | 第23页 |
| ·外植体的表面灭菌 | 第23-24页 |
| ·初代培养(无菌体系的建立) | 第24-25页 |
| ·继代培养 | 第25-29页 |
| ·基本培养基的确定 | 第25-26页 |
| ·激素种类的选择 | 第26-29页 |
| ·pH值对继代培养的影响 | 第29页 |
| ·糖浓度对继代培养的影响 | 第29页 |
| ·继代间隔周期对继代培养的影响 | 第29页 |
| ·壮苗培养 | 第29页 |
| ·生根培养 | 第29-31页 |
| ·直接生根法 | 第30页 |
| ·间接生根法 | 第30-31页 |
| ·移栽 | 第31-33页 |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3-63页 |
| ·无菌培养体系的建立 | 第33-46页 |
| ·几种外植体的处理与比较 | 第33-39页 |
| ·腋芽 | 第33-34页 |
| ·茎段 | 第34-36页 |
| ·下胚轴 | 第36-39页 |
| ·子叶 | 第39页 |
| ·初代培养基的确定 | 第39-44页 |
| ·茎段的初代培养基 | 第39-41页 |
| ·下胚轴的初代培养基 | 第41-44页 |
| ·糖浓度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褐变对初代培养的影响 | 第45页 |
| ·小结 | 第45-46页 |
| ·继代培养 | 第46-56页 |
| ·继代培养基 | 第46-47页 |
| ·BA和IBA的浓度水平 | 第47-52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47-51页 |
| ·模拟最优设计配方 | 第51-52页 |
| ·pH值对继代培养的影响 | 第52-53页 |
| ·蔗糖浓度对继代培养的影响 | 第53-54页 |
| ·继代周期对继代培养的影响 | 第54-55页 |
| ·继代培养增殖方式 | 第55-56页 |
| ·小结 | 第56页 |
| ·壮苗培养 | 第56-58页 |
| ·生根培养 | 第58-62页 |
| ·直接生根法 | 第58-59页 |
| ·间接生根法 | 第59-61页 |
| ·蘸IBA处理对生根诱导的影响 | 第60页 |
| ·暗培养对生根诱导的影响 | 第60-61页 |
| ·继代次数对生根的影响 | 第61-62页 |
| ·小结 | 第62页 |
| ·移栽 | 第62-63页 |
| 5 结论与建议 | 第63-65页 |
| ·结论 | 第63-64页 |
| ·建议 | 第64-65页 |
| 参考文献 | 第65-69页 |
| 图版 | 第69-72页 |
| 导师简介 | 第72-73页 |
| 个人简介 | 第73页 |
| 论文发表 | 第73-74页 |
| 致谢 | 第7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