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化工机械与仪器、设备论文--化工过程用机械与设备论文

LiCl-H2O液体吸收式除湿系统的研究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1-23页
 1.1 引言第14页
 1.2 除湿系统概况第14-19页
  1.2.1 冷冻除湿机第15页
  1.2.2 压缩除湿机第15-16页
  1.2.3 吸附式除湿第16-17页
  1.2.4 液体吸收式除湿器第17-18页
  1.2.5 各种除湿系统性能的比较第18-19页
 1.3 液体吸收式除湿系统及其进展第19-21页
  1.3.1 吸收式除湿系统介绍第19页
  1.3.2 吸收式除湿系统研究进展第19-21页
  1.3.3 低品位热驱动液体吸收式除湿系统的提出第21页
 1.4 吸收式除湿系统的应用前景第21-22页
 1.5 研究目标与内容第22-23页
第二章 吸收式液体除湿原理与实验基础第23-39页
 2.1 除湿剂的物性第23-29页
  2.1.1 除湿剂的选择第23-26页
  2.1.2 氯化锂水溶液物性模型第26-29页
 2.2 吸收式除湿原理第29-32页
  2.2.1 再生塔内的传热与传质的关系第30-31页
  2.2.2 吸收塔内的传热与传质关系第31-32页
 2.3 吸收器与再生器的设计第32-36页
  2.3.1 平衡线与操作线第32-33页
  2.3.2 传热与传质速率方程第33-34页
  2.3.3 相界面状态第34-35页
  2.3.4 塔高的计算第35-36页
 2.4 系统初步流程与模拟第36-38页
  2.4.1 系统初步流程方案第36-37页
  2.4.2 ASPEN初步模拟计算第37-38页
 2.5 本章小结第38-39页
第三章 除湿系统吸收实验第39-51页
 3.1 实验目的第39页
 3.2 实验装置第39-41页
  3.2.1 实验装置图第39-40页
  3.2.2 流程原理第40-41页
 3.3 实验步骤及注意事项第41-42页
  3.3.1 注意事项第41页
  3.3.2 实验步骤第41-42页
 3.4 数据记录第42页
  3.4.1 垂直降膜结构第42页
  3.4.2 填料结构第42页
 3.5 数据处理原理第42-45页
  3.5.1 计算原理第42-44页
  3.5.2 计算结果第44-45页
 3.6 吸收过程的传质模型第45-47页
 3.7 讨论与分析第47-49页
  3.7.1 液气比对吸收器性能的影响第47-48页
  3.7.2 氯化锂水溶液初始浓度对吸收器性能的影响第48-49页
  3.7.3 垂直降膜结构与填料结构的比较第49页
 3.8 本章小结第49-51页
第四章 除湿系统再生实验第51-62页
 4.1 实验目的第51页
 4.2 实验装置第51-52页
  4.2.1 实验装置图第51-52页
  4.2.2 流程原理第52页
 4.3 实验步骤与说明第52-55页
  4.3.1 实验说明第52-54页
  4.3.2 实验步骤第54-55页
 4.4 数据记录第55-57页
 4.5 数据处理第57-59页
  4.5.1 计算原理第57页
  4.5.2 计算结果第57-59页
 4.6 讨论与分析第59-61页
  4.6.1 溶液流量、再生温度与脱水量的关系第59-60页
  4.6.2 溶液流量和再生温度与空气含湿量的关系第60页
  4.6.3 加热功率与脱水量的关系第60页
  4.6.4 溶液流量和再生温度与传质系数的关系第60页
  4.6.5 传质系数模型第60-61页
 4.7 本章小结第61-62页
第五章 除湿系统模拟分析第62-71页
 5.1 问题的提出第62页
 5.2 除湿系统的数学模型第62-67页
  5.2.1 吸收器第63-64页
  5.2.2 再生器第64-67页
 5.3 模拟结果与分析第67-68页
  5.3.1 进口氯化锂水溶液浓度对出口空气湿度的影响第67页
  5.3.2 液气比对出口空气湿度的影响第67-68页
  5.3.3 加热功率对除湿量的影响第68页
 5.4 除湿系统操作参数的分析第68-69页
 5.5 除湿系统能量分析第69-70页
 5.6 本章小结第70-71页
第六章 结论第71-73页
参考文献第73-78页
附录第78-81页
致谢第81-82页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第82页

论文共8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对山西财经大学大学生体质现状的分析
下一篇:烟草工业企业制丝生产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