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1 引言 | 第12-20页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和趋势 | 第12-16页 |
1.2.1 地图数据处理模型分析地下水系统 | 第13-14页 |
1.2.2 分布式地下水物理模型 | 第14-15页 |
1.2.3 随机——确定耦合模型预测地下水演化趋势 | 第15页 |
1.2.4 以区域水循环为基础的可持续水资源调控 | 第15-16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第16-20页 |
1.3.1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3.2 技术路线 | 第18-20页 |
2 三江平原地下水系统基本特征及其分析 | 第20-38页 |
2.1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2-29页 |
2.1.1 气象特征 | 第22-23页 |
2.1.2 优势河流空间分布趋势模型 | 第23-25页 |
2.1.3 Q-Q图检验地貌指标选取合理性 | 第25-26页 |
2.1.4 流域地貌特征分区 | 第26-27页 |
2.1.5 克立格插值法生成连续地下水系统 | 第27-29页 |
2.2 区域地下水系统分析 | 第29-34页 |
2.2.1 区域含水层结构 | 第29-32页 |
2.2.2 地下水分布及其富水性特征 | 第32-34页 |
2.3 应用表面分析评价观测井布局合理性 | 第34-38页 |
2.3.1 创建流域TIN表面 | 第34-35页 |
2.3.2 可视域分析观测网布局合理性 | 第35-38页 |
3 挠力河流域地下水系统动态特征研究 | 第38-47页 |
3.1 地下水系统流动特征 | 第38-41页 |
3.1.1 浅层地下水循环系统 | 第38-40页 |
3.1.2 深层地下水循环系统 | 第40-41页 |
3.2 地下水系统动态类型 | 第41-42页 |
3.3 应用PLS研究三江平原地下水动态变化规律 | 第42-46页 |
3.3.1 影响因素的确定 | 第42-43页 |
3.3.2 应用PLS分析地下水动态 | 第43-45页 |
3.3.3 模型分析 | 第45-46页 |
3.4 小结 | 第46-47页 |
4 流域地下水概念性模型 | 第47-63页 |
4.1 流域水均衡关系 | 第47-49页 |
4.1.1 均衡区和均衡时段划分 | 第47-48页 |
4.1.2 水量均衡方程 | 第48-49页 |
4.2 水文地质参数 | 第49-52页 |
4.2.1 渗透系数k | 第49-50页 |
4.2.2 给水度μ及深层承压水弹性释水系数s | 第50-51页 |
4.2.3 地下水蒸发强度 | 第51页 |
4.2.4 降水入渗补给系数 | 第51-52页 |
4.2.5 灌溉回归入渗系数刀 | 第52页 |
4.3 流域年地下水资源量分析 | 第52-57页 |
4.3.1 流域地下水补给量 | 第53-55页 |
4.3.2 流域地下水排泄量 | 第55-57页 |
4.4 流域地下水资源总量估算 | 第57-60页 |
4.4.1 现状基准年(2001年) | 第58-60页 |
4.4.2 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 | 第60页 |
4.5 地下水可开采资源量的确定 | 第60-63页 |
5 分布式地下水物理模型评价三江平原地下水系统 | 第63-86页 |
5.1 分布式地下水物理模型 | 第63-67页 |
5.1.1 地下水流数学物理模型 | 第63-65页 |
5.1.2 应用分布式物理模型模拟流域地下水动态 | 第65-67页 |
5.2 模型结构 | 第67-75页 |
5.2.1 基本结构模块 | 第67-68页 |
5.2.2 计算单元间渗流模块 | 第68页 |
5.2.3 边界模块 | 第68-70页 |
5.2.4 井流模块 | 第70-74页 |
5.2.5 补给模块 | 第74-75页 |
5.2.6 蒸发模块 | 第75页 |
5.3 水文地质条件处理及其参数的赋值 | 第75-76页 |
5.4 预调共扼梯度法求解分布式地下水模型 | 第76-82页 |
5.4.1 预调共扼梯度法 | 第79页 |
5.4.2 模型的拟合和检验 | 第79-82页 |
5.5 流域地下水资源系统评价 | 第82-86页 |
6 2010年地下水系统演化趋势 | 第86-100页 |
6.1 应用门限自回归模型分析近期降水量变化趋势 | 第86-89页 |
6.1.1 门限自回归模型特点 | 第86-87页 |
6.1.2 门限自回归流域降水量预报模型 | 第87-88页 |
6.1.3 近期流域降水量变化趋势 | 第88-89页 |
6.1.4 2010年降雨入渗补给量预测 | 第89页 |
6.2 地下水开采量前景分析 | 第89-95页 |
6.2.1 径向基函数网络(RBF)概述 | 第90-92页 |
6.2.2 地下水开采量的径向基函数网络预测模型 | 第92-94页 |
6.2.3 2010年地下水开采量预测 | 第94-95页 |
6.3 分布式随机——确定耦合模型预报流域地下水动态 | 第95-100页 |
6.3.1 随机——确定耦合的分布式地下水评价模型 | 第95-96页 |
6.3.2 应用分布式随机——确定耦合模型预报流域地下水动态 | 第96-98页 |
6.3.3 2010年挠力河流域地下水演化趋势 | 第98-100页 |
7 流域水资源可持续配置 | 第100-115页 |
7.1 水资源配置现状与环境地质问题 | 第100-105页 |
7.1.1 水资源配置现状 | 第100-103页 |
7.1.2 地下水资源开发引起的问题 | 第103-105页 |
7.2 生态需水量 | 第105-108页 |
7.2.1 植被建设生态环境需水量 | 第106-107页 |
7.2.2 水土保持需水量 | 第107页 |
7.2.3 城市生态环境需水量 | 第107-108页 |
7.3 流域水资源可持续配置模型 | 第108-110页 |
7.3.1 目标函数 | 第108页 |
7.3.2 约束条件 | 第108-110页 |
7.4 复合形法求解流域水资源可持续配置模型 | 第110-115页 |
7.4.1 复合形法 | 第110-112页 |
7.4.2 流域水资源可持续配置方案 | 第112-115页 |
8 结论 | 第115-117页 |
致谢 | 第117-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1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2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