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绪论 | 第8-19页 |
一、研究背景、意义 | 第8-9页 |
二、文献综述 | 第9-17页 |
(一) 概念界定 | 第9-11页 |
(二) 相关研究综述 | 第11-15页 |
(三) 理论基础 | 第15-17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7-19页 |
第一章 教师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的应然要求 | 第19-34页 |
一、综合课程的涵义及源流 | 第19-25页 |
(一) 综合课程的涵义 | 第19-20页 |
(二) 世界范围内综合课程的发展 | 第20-23页 |
(三) 我国综合课程的发展路径 | 第23-25页 |
二、综合课程的特征之一—整合性 | 第25-28页 |
(一) 经验的整合 | 第25-26页 |
(二) 社会的整合 | 第26页 |
(三) 知识的整合 | 第26-27页 |
(四) 关于课程设计的整合 | 第27页 |
(五) 方法的整合 | 第27-28页 |
三、综合课程整合性特征之下的教师整合能力要求 | 第28-30页 |
(一) 具备专业的课程意识 | 第28-29页 |
(二) 具备知识整合及理论与实践整合的能力 | 第29页 |
(三) 具备更强的专业适应能力 | 第29-30页 |
四、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特性及对教师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的应然要求 | 第30-34页 |
(一) 上海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特性 | 第30-31页 |
(二) 小学《品德与社会》综合课程对教师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的要求 | 第31-34页 |
第二章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师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的实然状态 | 第34-48页 |
一、"兼职"与"边缘化"的《品德与社会》教师 | 第34-36页 |
二、知识丰富的教材内容与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方法存在"落差" | 第36-42页 |
(一) 视教材为目的而非手段的教学课程观 | 第37-38页 |
(二) 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教学内容之间缺乏张力 | 第38页 |
(三) "井水不犯河水"——教师滞后的知识结构 | 第38-42页 |
三、令人担忧的教师教育 | 第42-48页 |
(一) 近乎空白的职前教育培训 | 第42-46页 |
(二) 难见实效的职后培训 | 第46-48页 |
第三章 综合课程教师多学科知识整合能力的养成途径 | 第48-57页 |
一、教师支持系统的完善 | 第48-53页 |
(一) 职前通识教育 | 第48-49页 |
(二) 转变职后培训的方式 | 第49-50页 |
(三) 营造有利于综合课程教师成长的校园文化环境 | 第50-52页 |
(四) 从实际出发,优化配置教师资源 | 第52-53页 |
二、教师自我养成途径 | 第53-57页 |
(一) 阅读以拓展知识广度与深度 | 第53-54页 |
(二) 以教学反思来促进教育科研 | 第54-55页 |
(三) 以写作来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提升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附录 | 第61-62页 |
读研期间发表论文 | 第62-63页 |
后记 | 第63-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