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目录 | 第1-9页 | 
| 表目录 | 第9-10页 | 
| 摘要 | 第10-11页 | 
| ABSTRACT | 第11-12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17页 | 
| ·研究背景 | 第12-15页 | 
| ·CSCW 与协同教学 | 第12-14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4-15页 | 
|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15页 | 
| ·文章的组织 | 第15-17页 | 
| 第二章 JXTA 项目框架简述 | 第17-40页 | 
| ·P2P 综述 | 第17-22页 | 
| ·P2P 的介绍及历史 | 第17-18页 | 
| ·协同工作P2P 系统及其网络拓扑模型 | 第18-21页 | 
| ·P2P 与客户端/服务器模式的比较 | 第21-22页 | 
| ·JXTA 项目背景及主要目标 | 第22-23页 | 
| ·JXTA 项目框架结构 | 第23-24页 | 
| ·JXTA 中的基本概念 | 第24-34页 | 
| ·Peer(对等点) | 第25页 | 
| ·PeerGroup(对等组) | 第25-27页 | 
| ·服务 | 第27-28页 | 
| ·Pipe(管道) | 第28-30页 | 
| ·Endpoint(端点) | 第30-31页 | 
| ·Message(消息) | 第31-32页 | 
| ·Advertisement(广告) | 第32-33页 | 
| ·集合点(Rendezvous Peer) | 第33页 | 
| ·网关点(Gateway Peer) | 第33页 | 
| ·路由点(Router Peer) | 第33页 | 
| ·JXTA 标志符(Identifiers) | 第33-34页 | 
| ·JXTA 协议族 | 第34-36页 | 
| ·对等点发现协议Peer Discovery Protocol(PDP) | 第35页 | 
| ·管道绑定协议Pipe Binding Protocol(PBP) | 第35页 | 
| ·对等点信息协议Peer Information Protocol(PIP) | 第35页 | 
| ·对等点解析协议Peer Resolver Protocol(PRP) | 第35页 | 
| ·端点路由协议Peer Endpoint Protocol(PEP) | 第35-36页 | 
| ·集合点协议Rendezvous Protocol(RVP) | 第36页 | 
| ·一个基于JXTA 的Java 实现的应用程序开发实例 | 第36-39页 | 
| ·本章小结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基于JXTA 平台的协同教学环境的设计 | 第40-59页 | 
| ·引言 | 第40页 | 
| ·系统的基本环境 | 第40-44页 | 
| ·协同教学环境的对等组结构 | 第40-41页 | 
| ·对等点的构成 | 第41页 | 
| ·对等组的设计 | 第41-42页 | 
| ·系统的初始化过程 | 第42-44页 | 
| ·协同教学组环境 | 第44-47页 | 
| ·组服务设计 | 第44-45页 | 
| ·组内共享资源的表示 | 第45页 | 
| ·用户角色的权限分配 | 第45-47页 | 
| ·协同环境中的几项关键设计 | 第47-55页 | 
| ·数据的同步与复制策略 | 第47-48页 | 
| ·共享空间对象的应用共享机制 | 第48-53页 | 
| ·协同工具的可扩展性设计 | 第53-55页 | 
| ·系统的安全性 | 第55-56页 | 
| ·环境框架的总体结构 | 第56-57页 | 
| ·本章小结 | 第57-59页 | 
| 第四章 基于混合P2P 模型的协同教学系统—虚拟教室原型的实现 | 第59-73页 | 
| ·虚拟教室概述 | 第59页 | 
| ·系统的总体结构及模块构成 | 第59-61页 | 
| ·系统工作流程 | 第61-62页 | 
| ·中心服务节点的实现 | 第62-64页 | 
| ·教师/学生节点的实现 | 第64-66页 | 
| ·用户界面设计 | 第66-68页 | 
| ·系统的测试 | 第68-72页 | 
| ·测试环境的建立 | 第68-69页 | 
| ·测试结果及分析 | 第69-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五章 结束语 | 第73-76页 | 
| ·全文工作总结 | 第73-75页 | 
| ·工作展望 | 第75-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附录: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7-78页 | 
| 参考文献 | 第78-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