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一般工业技术论文--工程材料学论文--特种结构材料论文

锡阳极泥制取纯(NH42SnCl6、Sb4O5Cl2及纳米ATO的新工艺和理论研究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8页
目录第8-12页
第一章 文献评述第12-52页
 1.1 锡的物化性质及常见的锡化工产品第12-15页
  1.1.1 锡的物化性质第12-13页
  1.1.2 常见无机锡化合物及其用途第13-15页
 1.2 锡冶炼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5-30页
  1.2.1 锡冶炼技术现状第15-28页
  1.2.2 锡冶炼技术及产业的发展方向第28-30页
 1.3 锡中间物料及含锡废料处理综述第30-44页
  1.3.1 常见的含锡二次资源第30-31页
  1.3.2 常见含锡二次资源的湿法处理综述第31-44页
 1.4 透明导电氧化物材料简介第44-48页
  1.4.1 代表性的TCO材料第44-48页
  1.4.2 ATO材料市场简介第48页
 1.5 纳米ATO粉体的制备第48-50页
  1.5.1 液相共沉淀法第48-49页
  1.5.2 溶胶-凝胶法第49-50页
  1.5.3 机械混合法第50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第50-52页
第二章 实验原料与工艺流程的研究第52-56页
 2.1 实验原料第52页
 2.2 实验流程的确定第52-55页
 2.3 主要研究内容及目的第55-56页
  2.3.1 理论研究第55页
  2.3.2 工艺研究第55-56页
第三章 实验研究基本原理第56-91页
 3.1 锡阳极泥湿法处理原理第56-59页
  3.1.1 氧化酸浸过程第56页
  3.1.2 沉锡过程第56页
  3.1.3 氯锡酸铵精制过程第56-57页
  3.1.4 还原脱铜过程第57页
  3.1.5 水解提锑过程第57-59页
  3.1.6 氯氧锑精制过程第59页
 3.2 液相法制备ATO过程中团聚的产生与防止机理第59-68页
  3.2.1 纳米ATO粉体团聚的形成机理第60-61页
  3.2.2 制备纳米ATO时团聚形成的过程第61-63页
  3.2.3 纳米ATO颗粒的防团聚方法第63-65页
  3.2.4 干燥过程防团聚第65-67页
  3.2.5 煅烧过程防团聚第67页
  3.2.6 小结第67-68页
 3.3 ATO晶体的生成及长大机理第68-75页
  3.3.1 ATO晶体生成与长大热力学第68-72页
  3.3.2 ATO晶体生成与长大动力学第72-73页
  3.3.3 ATO晶体的生长形态第73-75页
 3.4 ATO前驱体的分散与表面处理第75-81页
  3.4.1 概述第75-76页
  3.4.2 双电层(静电)稳定机理第76-78页
  3.4.3 空间位阻稳定机理第78-79页
  3.4.4 静电位阻稳定机制第79-80页
  3.4.5 竭尽稳定机制第80-81页
 3.5 ATO导电原理第81-84页
 3.6 导电氧化物粉体性能评价第84-91页
  3.6.1 导电粉体晶粒性能的评价第84-89页
  3.6.2 导电微粉表面性能的评价第89-91页
第四章 实验设计第91-102页
 4.1 试剂第91页
 4.2 实验研究方法第91-96页
  4.2.1 高纯氯锡酸铵和高纯氯氧化锑的制备第91-94页
  4.2.2 配合—共沉淀制ATO粉过程第94-96页
  4.2.3 配合—共沉淀法制备ATO超细粒子的工艺要点第96页
 4.3 实验装置第96-98页
 4.4 分析与检测试方法第98-102页
  4.4.1 化学分析第98-99页
  4.4.2 原子吸收分析第99页
  4.4.3 X射线衍射分析第99页
  4.4.4 热分析第99-100页
  4.4.5 电镜分析第100页
  4.4.6 ICP-AES检测第100页
  4.4.7 粉体电阻值的测量第100-102页
第五章 (NH_4)_2SnCl_6和ATO制备过程的理论研究第102-128页
 5.1 SnCl_4-NH_4Cl-HCl-H_2O系热力学分析第102-115页
  5.1.1 前言第102页
  5.1.2 体系中存在的物种及其热力学平衡第102-108页
  5.1.3 结果与讨论第108-112页
  5.1.4 实验验证第112-114页
  5.1.5 小结第114-115页
 5.2 Sn(Ⅳ)-Sb(Ⅲ)-NH_3-NH_4Cl-H_2O体系热力学计算及结果分析第115-124页
  5.2.1 前言第115页
  5.2.2 Sn(Ⅳ)-Sb(Ⅲ)-NH_3-NH_4Cl-H_2O体系热力学分析第115-121页
  5.2.3 结果讨论第121-123页
  5.2.4 小结第123-124页
 5.3 ATO材料电导率理论上限的计算第124-128页
  5.3.1 替位式杂质对半导体材料导电性的影响机制第124-125页
  5.3.2 锑掺杂二氧化锡的晶体结构第125-126页
  5.3.3 理论电导率的计算第126-127页
  5.3.4 结论第127-128页
第六章 由锡阳极泥制取高纯(NH_4)_2SnCl_6和Sb_4O_5Cl_2第128-149页
 6.1 引言第128-143页
  6.1.1 氧化酸浸过程第128-135页
  6.1.2 沉锡过程第135-139页
  6.1.3 粗氯锡酸铵的精制实验第139-143页
 6.2 高纯Sb_4O_5Cl_2的制取第143-147页
  6.2.1 沉锡后液的还原沉铜试验第143-146页
  6.2.2 还原沉铜后液制备高纯Sb_4O_5Cl_2试验第146-147页
 6.3 水解液沉锡第147-148页
 6.4 小结第148-149页
第七章 配合—共沉淀法制备纳米ATO粉工艺研究第149-174页
 7.1 概述第149-150页
 7.2 配合—共沉淀法制备纳米ATO粉条件试验第150-171页
  7.2.1 pH值的影响第150-154页
  7.2.2 共沉淀温度的影响第154-155页
  7.2.3 前驱体洗涤次数对粉体性能的影响第155-158页
  7.2.4 掺杂锑浓度对粉末性能的影响第158-163页
  7.2.5 煅烧温度对粉末粒度相貌和电阻的影响第163-167页
  7.2.6 表面活性剂对粉末粒度与电阻的影响第167-171页
 7.3 综合条件试验第171-172页
 7.4 本章小结第172-174页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第174-177页
 8.1 结论第174-176页
 8.2 建议第176-177页
参考文献第177-185页
致谢第185-186页
附录1: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及完成的项目第186页

论文共18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矿用隔爆变压器箱体的有限元分析及结构优化
下一篇:浅论文学翻译中的文化误读及翻译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