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0页 |
| 2. 背景文献研究 | 第10-19页 |
| 2.1 公共政策执行 | 第10-12页 |
| 2.2 基层地方政府 | 第12-14页 |
| 2.3 屏蔽行为 | 第14-16页 |
| 2.4 人性假设 | 第16-19页 |
| 3. 分析途径 | 第19-25页 |
| 3.1 利益的内涵 | 第19页 |
| 3.2 利益影响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本质表现 | 第19-25页 |
| 3.2.1 利益追求对行为的客观推动性 | 第20-21页 |
| 3.2.2 利益结构的多元化 | 第21-22页 |
| 3.2.3 实现公共利益(public interest)在现代行政管理(contemporary public administration)中的目标性 | 第22-23页 |
| 3.2.4 基层政府和政府工作人员谋取利益所持“资源”的丰富性 | 第23-25页 |
| 4. 表现及危害 | 第25-32页 |
| 4.1 我国基层地方政府在政策执行中屏蔽行为的表现形式 | 第25-30页 |
| 4.2 基层地方政府组织屏蔽行为的危害性 | 第30-32页 |
| 5. 原因分析 | 第32-44页 |
| 5.1 行政文化因素 | 第32-34页 |
| 5.1.1 行政文化释意 | 第32页 |
| 5.1.2 我国的行政文化现状 | 第32-34页 |
| 5.2 政府组织“金字塔”格局设置中蕴含的因素 | 第34-39页 |
| 5.2.1 地方政府的自由裁量权 | 第34-36页 |
| 5.2.2 基层地方政府中的官僚人格 | 第36-37页 |
| 5.2.3 基层地方政府地位的特殊性 | 第37-38页 |
| 5.2.4 官僚体制中的信息 | 第38-39页 |
| 5.3 我国转型期的特定阶段为屏蔽提供的客观因素 | 第39-44页 |
| 5.3.1 以“放权让利”为主旨的中央与地方关系格局 | 第39-41页 |
| 5.3.2 基层地方政府对公平和效率关系变异的认识观 | 第41-42页 |
| 5.3.3 基层地方政府与既得利益集团 | 第42-44页 |
| 6. 意义与对策 | 第44-54页 |
| 6.1 意义 | 第44-49页 |
| 6.1.1 消除对信息流动的不良屏蔽,有利于构建政府与公民间的现代公共关系 | 第44-46页 |
| 6.1.2 消除对信息流动的不良屏蔽,营造开放性的基层政府体制,有利于避免基层政府组织管理效率的递减 | 第46-48页 |
| 6.1.3 消除对信息流动的不良屏蔽,有利于政府对社会资源和利益进行科学的宏观配置 | 第48-49页 |
| 6.2 对策 | 第49-54页 |
| 6.2.1 塑造基层地方政府人员的现代行政人格 | 第49-50页 |
| 6.2.2 完善对地方政府政策执行情况的质量控制体系 | 第50-51页 |
| 6.2.3 优化基层地方政府的权力格局 | 第51-52页 |
| 6.2.4 在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过程中引入听证制度 | 第52页 |
| 6.2.5 运用网络技术,增强基层地方政府政策执行的透明度 | 第52-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
| 致谢 | 第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