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土地信仰研究
绪论 | 第1-25页 |
一 中国古代土地信仰研究的学术史回顾 | 第13-23页 |
二 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三 本课题的选题意义 | 第24页 |
四 本论文所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 第24-25页 |
第一章 土地神观念的产生及其演变 | 第25-56页 |
第一节 土地神观念的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26-31页 |
第二节 “地母”观念的形成及其普遍的信仰 | 第31-44页 |
1.“地母”观念产生的时代背景 | 第32-34页 |
2.“地母”造像的出现及其意义 | 第34-38页 |
3.“地母”观念产生的根源 | 第38-41页 |
4.“地母”观念的演变 | 第41-44页 |
第三节 释“社” | 第44-56页 |
1.“社”的起源 | 第44-46页 |
2.“社”的训诂 | 第46-50页 |
附 释“稷” | 第50-56页 |
第二章 土地神的祭祀系统 | 第56-81页 |
第一节 古代的地神祭祀系统 | 第56-65页 |
第二节 土地神的祭祀系统——官社 民社 | 第65-81页 |
1.官社系统 | 第66-73页 |
2.民社系统 | 第73-81页 |
第三章 土地神的类型和形象 | 第81-132页 |
第一节 以象征物为土地神的神主 | 第81-99页 |
1.以封土为神主 | 第81-83页 |
2.以大树为神主 | 第83-94页 |
3.以木为神主 | 第94-96页 |
4.以石为神主 | 第96-98页 |
5.以尸为神主 | 第98-99页 |
第二节 人格化的土地神 | 第99-132页 |
1.英雄人物土地神 | 第100-103页 |
2.历史人物土地神及其形象 | 第103-116页 |
(1) 武官土地神 | 第103-108页 |
(2) 文官土地神 | 第108-116页 |
3.世俗化地神及其形象 | 第116-132页 |
第四章 土地神的祭仪 | 第132-172页 |
第一节 社坛的规制和演变 | 第132-136页 |
第二节 土地神的祭仪 | 第136-172页 |
1.周代以前的社祭 | 第136-144页 |
2.周代以后的社祭 | 第144-147页 |
(1) 常祭之礼 | 第145-146页 |
(2) 特祭之礼 | 第146-147页 |
3.祭社的礼仪 | 第147-152页 |
(1) 血祭瘗埋 | 第148-150页 |
(2) 音乐歌舞 | 第150-152页 |
4.礼仪等级 | 第152-157页 |
5.土地神的祭日——社日 | 第157-172页 |
(1) 社日的时宜 | 第157-159页 |
(2) 社日盛况及风俗 | 第159-167页 |
(3) 社日的演变 | 第167-172页 |
第五章 土地神的职能 | 第172-192页 |
第一节 土地庙的地域、空间分布 | 第172-180页 |
1.王府官衙土地神 | 第172-174页 |
2.学府土地神 | 第174-175页 |
3.寺观土地神 | 第175-177页 |
4.住宅土地神 | 第177-178页 |
5.乡村土地神 | 第178-180页 |
第二节 土地神的职能 | 第180-192页 |
1.社神的神职 | 第180-188页 |
(1) 保佑战事 | 第180-182页 |
(2) 祛除灾患 | 第182-184页 |
(3) 神判监督 | 第184-185页 |
(4) 政教敦睦 | 第185页 |
(5) 生殖子嗣 | 第185-188页 |
2.土地神的神职 | 第188-192页 |
(1) 护境安民 | 第188-189页 |
(2) 预知官运 | 第189-190页 |
(3) 引导鬼魂 | 第190-192页 |
附论 中国古代土地信仰的影响 | 第192-202页 |
附表 | 第202-206页 |
1.社神一览表 | 第202-203页 |
2.土地神一览表 | 第203-205页 |
3.土地神形像一览表 | 第205-206页 |
参考文献 | 第206-220页 |
科研成果简介 | 第220-221页 |
声明 | 第221-222页 |
后记 | 第222-224页 |
四川大学博士论文研究创新自评表 | 第22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