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肾定眩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 目的 | 第5页 |
| 方法 | 第5页 |
| 结果 | 第5页 |
| 结论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8页 |
| 后循环缺血文献综述 | 第8-16页 |
| 前言 | 第8-9页 |
| 1. 后循环缺血的认识历史 | 第9-10页 |
| 2. 后循环的解剖特点 | 第10页 |
| 3. 后循环缺血的主要临床表现 | 第10-11页 |
| 4. 后循环缺血的评估和诊断 | 第11页 |
| 5. 后循环缺血的防治 | 第11-12页 |
| ·急性期的治疗 | 第11页 |
| ·预后 | 第11-12页 |
| 6. 中医对眩晕的认识 | 第12-13页 |
| ·古代医家的认识 | 第12页 |
| ·现代中医对眩晕的认识及相关研究 | 第12-13页 |
| 7. 益肾定眩法确立的依据 | 第13-1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5-16页 |
| 益肾定眩法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 第16-23页 |
| 前言 | 第16页 |
| 1. 研究对象 | 第16页 |
| 2.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6-18页 |
| ·西医诊断标准 | 第16-17页 |
| ·中医证候诊断标准 | 第17页 |
| ·入组标准 | 第17页 |
| ·排除标准 | 第17页 |
| ·停药指征 | 第17页 |
| ·剔除标准 | 第17页 |
| ·脱落病例处理 | 第17-18页 |
| 3. 观测指标 | 第18页 |
| ·安全性观测 | 第18页 |
| ·疗效性观测 | 第18页 |
| ·疗效评定 | 第18页 |
| ·观测方法 | 第18页 |
| 4. 治疗方法 | 第18-19页 |
| ·对照组用药 | 第18页 |
| ·治疗组用药 | 第18-19页 |
| ·疗程 | 第19页 |
| ·数据管理与统计分析 | 第19页 |
| 5. 一般资料 | 第19-20页 |
| 6. 治疗结果 | 第20页 |
| ·治疗7天时比较 | 第20页 |
| ·治疗14天时比较 | 第20页 |
| 7. 讨论 | 第20-23页 |
| ·西医治疗分析 | 第20-21页 |
| ·中医的病因病机分析 | 第21页 |
| ·中医药物的选择 | 第21-22页 |
| ·疗效分析 | 第22-23页 |
| 参考文献 | 第23-24页 |
| 致谢 | 第24-26页 |
| 个人简历 | 第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