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外敷剂前后交叉随机双盲对照治疗癌性疼痛的阴性报告分析
|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English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 综述一 中医古文献对癌性疼痛的认识和治疗 | 第11-18页 |
| 1、癌痛的病因 | 第11-14页 |
| ·外感六淫 | 第12-13页 |
| ·内伤七情 | 第13页 |
| ·饮食劳倦 | 第13页 |
| ·病理代谢产物——痰瘀致痛 | 第13-14页 |
| 2、癌痛的病机 | 第14-15页 |
| ·不荣则痛 | 第14页 |
| ·不通则痛 | 第14-15页 |
| ·不荣则痛与不通则痛的辩证关系 | 第15页 |
| 3、癌性疼痛的治疗原则 | 第15页 |
| 4、常用的中医止痛药 | 第15-16页 |
| ·理气止痛药 | 第15页 |
| ·活血止痛药 | 第15页 |
| ·温里止痛药 | 第15页 |
| ·清热止痛药 | 第15-16页 |
| ·祛湿止痛药 | 第16页 |
| ·化痰止痛药 | 第16页 |
| ·通窍止痛药 | 第16页 |
| ·虫类止痛药 | 第16页 |
| 5、常用的中药止痛方 | 第16页 |
| ·祛风祛湿止痛 | 第16页 |
| ·温里散寒止痛 | 第16页 |
| ·理气活血止痛 | 第16页 |
| ·清热解毒止痛 | 第16页 |
| 6、结语 | 第16-18页 |
| 综述二 近现代中医药临床治疗癌性疼痛的进展 | 第18-22页 |
| 1 内治法 | 第18-19页 |
| 2 中医外治法治疗癌性疼痛 | 第19页 |
| 3 针灸疗法 | 第19-20页 |
| 4 其他疗法 | 第20-21页 |
| 5 总结 | 第21-2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2-25页 |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第25-36页 |
| 前言 | 第25页 |
| 1 临床资料 | 第25-30页 |
| ·一般资料 | 第25-30页 |
| 2 研究标准 | 第30-31页 |
| ·诊断标准 | 第30页 |
| ·纳入标准 | 第30页 |
| ·排除标准 | 第30页 |
| ·剔除标准 | 第30页 |
| ·脱落标准 | 第30页 |
| ·疗效评价标准 | 第30-31页 |
| 3 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 ·随机方法 | 第31页 |
| ·分组设计 | 第31-32页 |
| 4. 治疗方案 | 第32页 |
| ·实验剂组成 | 第32页 |
| ·组方来源 | 第32页 |
| ·使用前后交叉设计方案依据 | 第32页 |
| ·预实验结果 | 第32页 |
| ·用药方法 | 第32页 |
| 5. 观察指标 | 第32-33页 |
| ·主要观察指标 | 第32页 |
| ·次要观察指标 | 第32-33页 |
| ·其他观察指标 | 第33页 |
| ·依从性观察 | 第33页 |
| 6 疼痛程度评价标准 | 第33-34页 |
| 7 不良事件观察和分析 | 第34页 |
| 8 2010年NCCN疼痛影响的评估 | 第34-35页 |
| 9 特殊情况处理 | 第35页 |
| ·剔除病例情况处理 | 第35页 |
| ·脱落、失访病例情况处理 | 第35页 |
| ·全面中止试验情况处理 | 第35页 |
| 10. 统计分析 | 第35-36页 |
| 研究结果 | 第36-43页 |
| 1. 两组基线比较 | 第36-39页 |
| ·性别比较 | 第36页 |
| ·年龄比较 | 第36-37页 |
| ·KPS评分比较 | 第37页 |
| ·是否服用止痛药情况比较 | 第37-38页 |
| ·两组间是否放化疗情况比较 | 第38-39页 |
| 2. 治疗结果 | 第39-41页 |
| ·两组第三天最重疼痛程度比较 | 第39页 |
| ·两组第三天最重疼痛程度疗效比较 | 第39页 |
| ·两组第三天最轻疼痛程度比较 | 第39页 |
| ·两组第三天最轻疼痛程度疗效比较 | 第39-40页 |
| ·两组疼痛影响评估比较 | 第40页 |
| ·两组睡眠影响程度比较 | 第40页 |
| ·两组起效时间比较 | 第40页 |
| ·两组作用时间比较 | 第40页 |
| ·皮肤不良反应程度比较 | 第40-41页 |
| ·脱落病例 | 第41页 |
| ·实验组5例有效病例分析 | 第41页 |
| ·安慰剂组4例有效病例分析 | 第41页 |
| 3. 讨论分析 | 第41-43页 |
| 4. 前景及其展望 | 第43页 |
| 附页:入组病人基本信息列表 | 第43-46页 |
| 致谢 | 第46-47页 |
| 个人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