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筒气液两相流动数值模拟研究
1.绪论 | 第1-21页 |
·本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7-8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8-18页 |
·气液两相流流动型态研究 | 第9-10页 |
·流动型态图 | 第10-14页 |
·两相流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 第14-15页 |
·两相流基本数理模型 | 第15-18页 |
·气井携液能力 | 第18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技术路线和技术关键 | 第18-19页 |
·本文的研究目标 | 第18-19页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9页 |
·本文的技术关键 | 第19页 |
·本文完成的主要工作 | 第19-21页 |
2.气液两相流动的机理及影响因素 | 第21-30页 |
·两相流的定义及基本特征 | 第21-23页 |
·两相流的定义 | 第21页 |
·两相流的特点 | 第21-23页 |
·气液两相流动的基本概念及参数 | 第23-25页 |
·流量 | 第23页 |
·速度 | 第23-24页 |
·含气率和含液率 | 第24-25页 |
·气液两相流动的流动型态 | 第25-29页 |
·水平管中的流动型态 | 第25-26页 |
·垂直管中的流动型态 | 第26-27页 |
·环空管中的流动型态 | 第27-28页 |
·倾斜管中的流动型态 | 第28-29页 |
·气液两相流动流型的影响因素分析 | 第29-30页 |
3.流型过渡准则的评价 | 第30-45页 |
·Petalas & Aziz模型的流型过渡准则 | 第30-32页 |
·其他过渡准则的评价 | 第32-45页 |
·过渡为弥散泡流 | 第32-38页 |
·层流中的界面摩擦系数 | 第38-41页 |
·过渡为环雾流 | 第41-45页 |
4.气液两相漂移流动模型 | 第45-70页 |
·模型参数 | 第45-46页 |
·基本假设 | 第46-47页 |
·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7-50页 |
·连续性方程 | 第47-48页 |
·动量方程式 | 第48-49页 |
·能量方程式 | 第49-50页 |
·辅助方程 | 第50页 |
·模型的求解方法 | 第50-56页 |
·经验方法 | 第50-52页 |
·数值解法 | 第52-56页 |
·压力分布计算的基本步骤 | 第56-59页 |
·漂移参数的求取 | 第59-64页 |
·经验方法 | 第59-61页 |
·半经验方法 | 第61-64页 |
·不同流动型态下的漂移流动模型 | 第64-70页 |
5.气井携液能力的确定 | 第70-78页 |
·液体连续流动的能量 | 第70-71页 |
·液滴的形状 | 第71-72页 |
·阻力系数的求取 | 第72-75页 |
·理论结果 | 第72页 |
·实验结果 | 第72-73页 |
·影响阻力系数的其他因素 | 第73-75页 |
·气井携液的临界产量 | 第75-76页 |
·模型的比较研究 | 第76-78页 |
6.实例计算 | 第78-82页 |
·井底流压 | 第78页 |
·井筒中流动型态分析 | 第78-79页 |
·两相流特征参数分析 | 第79-80页 |
·携液能力分析 | 第80-82页 |
7.结论与建议 | 第82-84页 |
·结论 | 第82-83页 |
·建议 | 第83-84页 |
致谢 | 第84-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