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22页 |
·选题 | 第12-13页 |
·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 第12页 |
·田野调查的广泛性 | 第12-13页 |
·对民族经济学研究以及我国边远地区开发具有学术意义 | 第13页 |
·对我国各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 第13页 |
·研究方法的创新 | 第13页 |
·前人的研究情况 | 第13-17页 |
·我国二、三十年代的相关研究 | 第13-14页 |
·三十年代我国对人口较少民族的实地调查 | 第14页 |
·五十年代的民族大调查 | 第14页 |
·摩尔根对印第安人的研究 | 第14-15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平等以及落后民族能从资本主义以前的各种社会形态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理论 | 第15页 |
·马克思主义关于注意民族发展特点和先进民族帮助后进民族的理论 | 第15页 |
·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的资料及相关理论 | 第15-16页 |
·我国民族经济学的相关著作和理论 | 第16-17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经济因素与非经济因素综合研究 | 第17页 |
·共性与个性、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 第17页 |
·横向、纵向及成本-收益相比较 | 第17页 |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 第17-18页 |
·本文的主要观点 | 第18-20页 |
·本文的思路和框架结构 | 第20-22页 |
·基本思路 | 第20页 |
·框架结构 | 第20-22页 |
第一章 中国人口较少民族解放前后的经济发展 | 第22-68页 |
·经济社会发展较快型 | 第22-31页 |
·俄罗斯族 | 第22-23页 |
·乌孜别克族 | 第23-25页 |
·塔塔尔族 | 第25-27页 |
·京族 | 第27-28页 |
·高山族 | 第28-31页 |
·经济社会发展较慢型 | 第31-43页 |
·鄂温克族 | 第31-33页 |
·塔吉克族 | 第33-34页 |
·保安族 | 第34页 |
·撒拉族 | 第34-35页 |
·毛南族 | 第35-36页 |
·阿昌族 | 第36-39页 |
·赫哲族 | 第39-41页 |
·裕固族 | 第41-43页 |
·经济社会发展发展滞后型 | 第43-68页 |
·德昂族 | 第43-47页 |
·普米族 | 第47-49页 |
·独龙族 | 第49-51页 |
·怒族 | 第51-55页 |
·基诺族 | 第55-57页 |
·布朗族 | 第57-60页 |
·鄂伦春族 | 第60-62页 |
·珞巴族 | 第62-64页 |
·门巴族 | 第64-68页 |
第二章 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8-73页 |
·第一种类型民族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68页 |
·第二、三类型民族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68-73页 |
·相当部分人口仍生活在贫困线以下 | 第68-69页 |
·受教育程度低 | 第69-70页 |
·生态破坏严重、自然资源锐减 | 第70-71页 |
·医疗卫生条件简陋 | 第71页 |
·地方财政相当困难 | 第71-73页 |
第三章 影响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原因分析 | 第73-90页 |
·自然地理环境不利于发展 | 第73-76页 |
·地处边远 | 第73-74页 |
·交通闭塞 | 第74-75页 |
·生态环境脆弱 | 第75-76页 |
·基础设施落后,经济环境差 | 第76-79页 |
·基础设施落后且不健全 | 第76-77页 |
·经济基础薄弱,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 | 第77-79页 |
·社会形态发育落后,制度体系发展滞后 | 第79-84页 |
·原始社会形态残余的影响在一些民族的经济生活中仍较浓厚 | 第79-80页 |
·原始落后意识形态仍然影响部分民族成员 | 第80-81页 |
·生产方式较为原始落后 | 第81-82页 |
·社会组织及其制度体系发展滞后 | 第82-84页 |
·本民族的力量弱小,难以改变现状 | 第84-90页 |
·人口数量少且居住分散,不利于其民族内部专业化发展 | 第85-86页 |
·生活贫困限制了经济发展 | 第86-87页 |
·专业人才缺乏,各方面的力量薄弱 | 第87-90页 |
第四章 研究当代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一般经济论理 | 第90-101页 |
·杨格定理与耗散结构 | 第90-92页 |
·新古典经济学派 | 第92-94页 |
·制度学派 | 第94-96页 |
·调和派 | 第96页 |
·我们的观点 | 第96-101页 |
第五章 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中制度的构成与起源 | 第101-125页 |
·制度的内涵 | 第101-104页 |
·制度的概念 | 第101页 |
·制度的内涵 | 第101-104页 |
·制度的构成 | 第104-111页 |
·非正式约束 | 第104-106页 |
·正式约束 | 第106-109页 |
·非正式约束与正式约束的关系 | 第109页 |
·实施机制 | 第109-111页 |
·制度的起源 | 第111-125页 |
·制度在各民族发展中的稀缺性 | 第111-112页 |
·各民族发展中制度的起源 | 第112-125页 |
第六章 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中制度的功能和制度创新 | 第125-149页 |
·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中制度的功能 | 第125-133页 |
·降低交易成本,促进分工合作 | 第125-126页 |
·增强整体力量,促进经济发展 | 第126-127页 |
·为实现合作创造条件 | 第127-128页 |
·提供激励和约束机制 | 第128-130页 |
·使外部利益内部化 | 第130-131页 |
·抑制机会主义行为 | 第131-133页 |
·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变迁 | 第133-143页 |
·制度变迁的内在机制 | 第133-137页 |
·制度变迁的轨迹与路径依赖 | 第137-140页 |
·学习与制度变迁 | 第140-143页 |
·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中的制度创新 | 第143-149页 |
·诱致性制度创新 | 第143-145页 |
·强制性制度创新 | 第145页 |
·人口较少民族的制度创新 | 第145-149页 |
第七章 政府在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中的作用 | 第149-166页 |
·政府发挥作用的客观动因和国外的做法 | 第149-152页 |
·政府在边远地区开发中发挥作用的客观动因 | 第149-150页 |
·国外政府在边远地区开发中发挥作用的体现 | 第150-152页 |
·影响政府发挥作用之效果的变量 | 第152-156页 |
·意愿弱、能力弱:突尼斯的例子 | 第153页 |
·意愿弱、能力强:印度的例子 | 第153-154页 |
·意愿强、能力弱:前南斯拉夫的例子 | 第154-155页 |
·意愿强、能力强:印度尼西亚的例子 | 第155-156页 |
·政府发挥作用的基本原则 | 第156-159页 |
·扶贫原则 | 第156-157页 |
·机会平等原则 | 第157-158页 |
·公平与效率兼顾,以公平为主的原则 | 第158页 |
·分类指导,统筹安排的原则 | 第158页 |
·突出重点,先易后难的原则 | 第158-159页 |
·我国政府扶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的初步实践 | 第159-166页 |
·黑龙江、内蒙古的扶持工作 | 第159-160页 |
·新疆的扶持工作 | 第160-161页 |
·云南的扶持工作 | 第161-166页 |
第八章 “小民族,大政策”--关于扶持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166-175页 |
·民族问题将成为21世纪中国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 | 第166-167页 |
·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更加突出 | 第166页 |
·境外敌对势力的渗透和影响加强 | 第166页 |
·行政管理少数民族地区的难度加大 | 第166页 |
·干部队伍更替的难度加大 | 第166-167页 |
·各民族共同繁荣和西部大开发是我国21世纪全局性的发展战略 | 第167-168页 |
·各民族共同繁荣是西部大开发战略成败的关键 | 第167-168页 |
·西部大开发中要考虑当地少数民族的利益 | 第168页 |
·关于扶持我国人口较少民族发展的建议 | 第168-175页 |
·将重点扶持22个人口较少的民族发展问题列入国家发展计划 | 第169页 |
·开展“人口较少民族经济发展项目” | 第169-170页 |
·开展“人口较少民族教育发展项目” | 第170-171页 |
·开展“人口较少民族文化发展项目” | 第171-172页 |
·开展“人口较少民族卫生建设项目” | 第172页 |
·项目安排的原则、资金来源及项目实施和项目管理 | 第172-17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75-177页 |
附录 | 第177-193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193-195页 |
作者声明 | 第19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