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13页 |
插图与附表清单Ⅸ | 第13-17页 |
1 绪论 | 第17-23页 |
·引言 | 第17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7-19页 |
·研究过程及方法 | 第19-20页 |
·研究内容 | 第20-21页 |
·研究框架 | 第21-23页 |
2 生态优先原则的缘起及演进 | 第23-37页 |
·古代城市用地选择中的生态思想体现 | 第23-25页 |
·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城市营建启示 | 第23-24页 |
·因地制宜的城市营建思想 | 第24-25页 |
·永续利用的生态意识 | 第25页 |
·城市发展的生态反思 | 第25-31页 |
·古文明衰亡的启示 | 第25-27页 |
·近现代城市的扩张 | 第27-29页 |
·环境问题的出现 | 第29-31页 |
·生态优先原则的形成和概念解析 | 第31-37页 |
·近代生态学对城市用地的研究 | 第31-33页 |
·我国城市发展中的城市用地生态化 | 第33-34页 |
·生态优先原则的形成和概念解析 | 第34-37页 |
3 城市用地评定相关机制分析 | 第37-57页 |
·基本概念解析 | 第37-42页 |
·土地资源 | 第37-38页 |
·城市 | 第38-39页 |
·城市用地 | 第39页 |
·城市用地评定 | 第39页 |
·土地利用 | 第39页 |
·城市用地规划 | 第39-40页 |
·城市产生与发展的自然地理条件 | 第40-42页 |
·我国城市用地评定的发展 | 第42-51页 |
·建国初期城市用地评定发展状况 | 第42-47页 |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城市用地评定发展状况 | 第47-50页 |
·新世纪之初城市用地评定发展状况 | 第50-51页 |
·现今城市用地评定的内容、流程和结论 | 第51-53页 |
·评定的内容 | 第51-52页 |
·评定的流程 | 第52页 |
·评定的结论 | 第52-53页 |
·评定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 第53页 |
·对我国现行城市用地评定体系的评价 | 第53-57页 |
·各阶段评价 | 第53-54页 |
·存在的问题 | 第54-57页 |
4 城市用地评定的生态优先原则导入 | 第57-105页 |
·生态学与城市用地评定解析 | 第57-62页 |
·生态系统与城市用地评定的关系 | 第57-58页 |
·国外生态学在城市用地评定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 第58-60页 |
·国内生态学在城市用地评定中应用的相关研究 | 第60-62页 |
·城市用地评定在城市扩展中的作用和意义 | 第62-63页 |
·城市用地评定中生态优先原则导入的目标导向 | 第63-64页 |
·促使城市内部生态环境良性发展 | 第63-64页 |
·恢复和保护城市外部区域自然生态环境 | 第64页 |
·生态优先原则导入的城市用地评定重点 | 第64-66页 |
·评定范围 | 第64页 |
·评定重点 | 第64-66页 |
·生态优先原则导入的城市用地评定指标选择 | 第66-67页 |
·选择原则 | 第66页 |
·指标内容 | 第66-67页 |
·生态环境指标的意义和评定方法 | 第67-86页 |
·生物景观多样性 | 第67-71页 |
① 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及组成 | 第68-69页 |
②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 | 第69-70页 |
③ 城市用地评定中生物多样性的评定方法 | 第70-71页 |
·土壤质量 | 第71-77页 |
① 土壤的构成 | 第71-72页 |
② 土壤质量 | 第72-73页 |
③ 土壤退化 | 第73-76页 |
④ 城市用地评定中土壤质量的评定方法 | 第76-77页 |
·植被覆盖度 | 第77-80页 |
① 植被覆盖度释义 | 第77页 |
② 植被覆盖度骤减趋势及后果 | 第77-79页 |
③ 城市用地评定中植被覆盖度评定方法 | 第79-80页 |
·地表水系及水质 | 第80-83页 |
① 地表水系功能 | 第80-81页 |
② 城市扩展对地表水系的影响 | 第81页 |
③ 城市扩展对地表水系水质的影响 | 第81-83页 |
④ 城市用地评定中地表水系评定方法 | 第83页 |
·生态敏感性 | 第83-86页 |
① 生态敏感性概念 | 第83-84页 |
② 生态敏感性分类 | 第84页 |
③ 城市用地评定中生态敏感性分区 | 第84-86页 |
·水文气象指标的意义和评定方法 | 第86-87页 |
·水文条件 | 第86页 |
·气象条件 | 第86-87页 |
·地质环境指标的意义和评定方法 | 第87-94页 |
·地震设防烈度 | 第88-89页 |
·岩土类型及地基承载力 | 第89-90页 |
·水文地质 | 第90-91页 |
·滑坡崩塌 | 第91-92页 |
·冲沟 | 第92页 |
·地面沉降和矿藏 | 第92-93页 |
·泥石流 | 第93页 |
·特殊地质现象 | 第93-94页 |
·地形地貌指标的意义和评定方法 | 第94-96页 |
·人为影响的意义和评定方法 | 第96-98页 |
·工程设施强度 | 第96页 |
·净空限制区 | 第96-97页 |
·自然保护区 | 第97页 |
·风景名胜区 | 第97页 |
·军事设施区 | 第97-98页 |
·生态原则导入的城市用地评定指标列表 | 第98-100页 |
·生态原则导入的城市用地评定方法 | 第100-103页 |
·基础调查 | 第100-101页 |
·分析研究 | 第101-102页 |
·得出结论 | 第102-103页 |
·生态优先原则导入的城市用地评定方法流程图 | 第103-105页 |
5 生态优先原则导入的城市用地评定实践研究以小榄镇为例 | 第105-123页 |
·研究背景及目的 | 第105-106页 |
·小榄镇现状概况 | 第106-108页 |
·区位条件 | 第106-107页 |
·社会经济情况 | 第107-108页 |
·基础调查 | 第108-109页 |
·生态环境 | 第108-109页 |
·水文气象 | 第109页 |
·地质条件 | 第109页 |
·地形地貌 | 第109页 |
·人为影响 | 第109页 |
·生态环境指标评定 | 第109-116页 |
·植被绿地 | 第109-110页 |
·地表水系 | 第110-113页 |
·地貌景观 | 第113-114页 |
·土壤质量 | 第114页 |
·生态资源价值指标 | 第114-116页 |
·生态敏感性分区 | 第116页 |
·综合生态环境适宜度分区 | 第116-120页 |
·生态因子的确定 | 第117页 |
·生态因子的量化处理与权重系数确定 | 第117页 |
·生态因子分级赋值 | 第117-118页 |
·生态环境适宜度分区建设导则 | 第118-120页 |
·水文气象指标评定 | 第120页 |
·地形地貌指标评定 | 第120-121页 |
·地质条件指标评定 | 第121页 |
·人为影响指标评定 | 第121-122页 |
·评定结果 | 第122-123页 |
·禁止建设用地 | 第122页 |
·不宜建设用地 | 第122页 |
·可建设用地 | 第122页 |
·适宜建设用地 | 第122-123页 |
6 结语 | 第123-125页 |
致 谢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1页 |
附 录 | 第131-13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