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16页 |
| ·病原学研究 | 第8-10页 |
| ·EPE分类 | 第8页 |
| ·EPE形态结构 | 第8-9页 |
| ·EPE在动物体内的分布 | 第9页 |
| ·EPE理化特性与致病力 | 第9页 |
| ·分子生物学方面 | 第9-10页 |
| ·流行病学研究 | 第10页 |
| ·EPE分布 | 第10页 |
| ·EPE宿主范围 | 第10页 |
| ·EPE传播途径 | 第10页 |
| ·EPE与年龄、性别的关系 | 第10页 |
|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第10-11页 |
| ·感染与免疫的研究 | 第11-14页 |
| ·感染发病 | 第11页 |
| ·免疫应答 | 第11-14页 |
| ·预防和治疗 | 第14-16页 |
| 2 材料和方法 | 第16-20页 |
| ·试验动物 | 第16页 |
| ·药物及组成 | 第16页 |
| ·给药方法 | 第16页 |
| ·血样采集与处理 | 第16页 |
| ·试剂和仪器 | 第16-17页 |
| ·主要试剂 | 第16-17页 |
| ·主要仪器 | 第17页 |
| ·临床观察指标 | 第17页 |
| ·免疫、生化指标检测方法 | 第17-19页 |
| ·红细胞免疫指标 | 第17页 |
| ·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值 | 第17-18页 |
| ·红细胞压积(PCV) | 第18页 |
| ·红细胞附红细胞体(RBC-EPE)感染率及减少率 | 第18页 |
| ·血清NO | 第18-19页 |
| ·血清SOD | 第19页 |
| ·血清MDA | 第19页 |
| ·血清TP | 第19页 |
| ·血清Alb | 第19页 |
| ·数据处理 | 第19-20页 |
| 3 结果 | 第20-27页 |
| ·各组羊临床观察、测定结果 | 第20页 |
| ·可视粘膜变化 | 第20页 |
| ·食欲、精神状态 | 第20页 |
| ·体温变化 | 第20页 |
| ·对照组与阳性对照组用药前测定结果 | 第20-21页 |
| ·对照组与实验组测定结果 | 第21-27页 |
| ·RBC-C_(3b)RR结果比较 | 第21-22页 |
| ·RBC-ICR结果比较 | 第22页 |
| ·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值结果比较 | 第22页 |
| ·血清NO含量结果比较 | 第22-23页 |
| ·血清SOD活性结果比较 | 第23-24页 |
| ·血清MDA结果比较 | 第24页 |
| ·PCV结果比较 | 第24-25页 |
| ·TP结果比较 | 第25页 |
| ·Alb结果比较 | 第25-26页 |
| ·RBC-EPE感染率结果比较 | 第26-27页 |
| 4 讨论 | 第27-34页 |
| ·E.ovis病免疫、生化指标变化及原因 | 第27-30页 |
| ·E.ovis病与RBC-C_(3b)RR、RBC-ICR | 第27-28页 |
| ·E.ovis病与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值 | 第28页 |
| ·E.ovis病与血清NO | 第28-29页 |
| ·E.ovis病与OFR | 第29页 |
| ·E.ovis病与TP、Alb | 第29-30页 |
| ·E.ovis病与PCV | 第30页 |
| ·小结 | 第30页 |
| ·中西药对EPE病羊免疫、生化指标影响及原因 | 第30-34页 |
| ·头翁四君子汤 | 第30-31页 |
| ·青蒿四君子汤 | 第31-32页 |
| ·丹皮生地散 | 第32-33页 |
| ·士霉素 | 第33页 |
| ·小结 | 第33-34页 |
| 5 结论 | 第34-35页 |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 附录 | 第40-4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1-49页 |
| 作者简历 | 第49-50页 |
| 致谢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