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0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0-24页 |
·惯性约束聚变的基本概念 | 第10-13页 |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页 |
·劳逊判据及点火条件 | 第10-11页 |
·受控核聚变的途径及驱动方式 | 第11-13页 |
·国内外ICF高功率激光驱动器概况 | 第13-14页 |
·靶面均匀辐照和光束匀滑技术 | 第14-22页 |
·靶面均匀辐照和光束匀滑技术的应用背景和类型 | 第14-15页 |
·ICF对靶面均匀辐照的要求 | 第15-17页 |
·激光匀滑技术的基本原理 | 第17-18页 |
·空间域的光束匀滑技术 | 第18-20页 |
·时间域的光束匀滑技术 | 第20-22页 |
·本论文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22-23页 |
·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构 | 第23-24页 |
第二章 列阵式光学系统大尺度不均匀性的研究 —正交柱透镜列阵和正交光楔列阵均匀辐照光学系统 | 第24-52页 |
·引言 | 第24页 |
·正交柱透镜列阵光学系统及优化设计 | 第24-34页 |
·交柱面透镜列阵光学系统的设计原理 | 第24-26页 |
·系统焦斑光强分布 | 第26页 |
·系统优化设计及计算 | 第26-30页 |
·数值计算及结果分析 | 第30-32页 |
·正交柱透镜列阵系统Zemax光学软件的设计与验证 | 第32页 |
·结论 | 第32-34页 |
·正交柱透镜系统大尺度均匀性的改善 | 第34-41页 |
·离焦打靶方法 | 第34-36页 |
·消衍射方法 | 第36-40页 |
·结论 | 第40-41页 |
·正交光楔列阵光学系统大尺度不均匀性的研究 | 第41-50页 |
·正交光楔列阵系统的设计原理 | 第41-43页 |
·系统光强分布的广义衍射积分研究 | 第43-45页 |
·光强分布的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45-46页 |
·正交光楔列阵大尺度不均匀性的匀滑方法 | 第46-50页 |
·结论 | 第50页 |
·本章小结 | 第50-52页 |
第三章 焦斑可调列阵式光学系统的设计 | 第52-70页 |
·引言 | 第52页 |
·焦斑可调透镜列阵光学系统 | 第52-61页 |
·系统的设计原理 | 第52-55页 |
·系统的光强分布 | 第55-56页 |
·光强的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56-59页 |
·焦斑可调透镜列阵系统Zemax软件的设计与验证 | 第59页 |
·结论 | 第59-61页 |
·可变焦正交柱透镜列阵光学系统 | 第61-69页 |
·系统的设计原理 | 第61-64页 |
·焦斑的光强分布 | 第64-65页 |
·数值计算与结果分析 | 第65-66页 |
·焦斑强度分布随S_1的变化关系 | 第66-67页 |
·可变焦OCLA系统Zemax软件的设计验证 | 第67-68页 |
·结论 | 第68-69页 |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四章 列阵式光学系统小尺度不均匀性的研究 | 第70-99页 |
·引言 | 第70页 |
·斑纹的统计分析 | 第70-72页 |
·单一斑纹 | 第70-71页 |
·多斑纹叠加 | 第71-72页 |
·正交光楔列阵系统小尺度不均匀性的研究 | 第72-79页 |
·理论分析 | 第72-77页 |
·实验研究和分析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页 |
·偏振控制板与OCLA的组合系统 | 第79-86页 |
·偏振光控制板—控制子束的偏振方向 | 第79-80页 |
·偏振控制板与OCLA组合系统的理论分析 | 第80-82页 |
·数值模拟 | 第82-85页 |
·结论 | 第85-86页 |
·部分相干光通过LA系统的束匀滑模型 | 第86-97页 |
·部分相干光的数学物理模型:高斯—谢尔模型光束 | 第86-88页 |
·透镜列阵均匀辐照系统设计原理 | 第88-89页 |
·部分相干光通过透镜列阵模型的理论分析 | 第89-90页 |
·数值模拟计算与分析 | 第90-96页 |
·结论 | 第96-97页 |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第五章 总结 | 第99-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论文的创新点总结 | 第107-10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待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109-111页 |
致谢 | 第111-112页 |
作者简介 | 第112-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