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制度近代化的尝试--论民国初年周学熙的财政整理
前言 | 第1-8页 |
一 财政整理的背景 | 第8-16页 |
一) 清末财政的崩溃 | 第8-11页 |
二) 南京临时政府的创榛辟莽 | 第11-13页 |
三) 周学熙莅任财政总长 | 第13-16页 |
二 财政整理的内容 | 第16-26页 |
一) 健全财政体制 规范财政运行 | 第16-20页 |
1 、 厘定官制 | 第16-17页 |
2 、 厉行财政监督 规范金库出纳制度 | 第17-20页 |
二) 统一财政 更新税制 | 第20-23页 |
1 、 筹划国家地方税 | 第20-22页 |
2 、 引入新税 | 第22-23页 |
三) 建立完善的银行体系 | 第23-26页 |
三 成败参半的执行状况 | 第26-37页 |
一) 客观作用 | 第26-33页 |
1 、 有利于实现财政运行有序化 | 第26-28页 |
2 、 完善的银行体系有利于经济的良性发展 | 第28-30页 |
3 、 有利于实现税制近代化 | 第30-32页 |
4 、 有利于财政管理的法制化 | 第32-33页 |
二) 周政策的实际结果 | 第33-37页 |
四 财政制度近代化步履维艰的原因 | 第37-50页 |
一) 民初的现实情况 | 第37-40页 |
二) 同袁世凯的关系 | 第40-43页 |
三) 改革缺乏经济基础 | 第43-46页 |
1 、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的微弱 | 第43-44页 |
2 、 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 | 第44-45页 |
3 、 农村经济的残破 | 第45-46页 |
四) 周政策本身的问题 | 第46-50页 |
1 、 与当时的另一大经济部门农商部未能协调一致 | 第46-47页 |
2 、 未能全面有效的整理田赋和厘金 | 第47-49页 |
3 、 有些政策缺乏实施条件 | 第49-50页 |
五 结束语 | 第50-52页 |
参考文献 | 第52-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