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发展 | 第1-11页 |
(一) 境外关于持有型犯罪的立法概况 | 第7-10页 |
(二) 我国关于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发展 | 第10-11页 |
二、 持有型犯罪的概念和范围 | 第11-26页 |
(一) 持有的含义 | 第11-17页 |
(二) 持有型犯罪的概念 | 第17-21页 |
(三) 我国刑法中持有型犯罪的范围 | 第21-26页 |
三、 持有型犯罪行为的性质 | 第26-38页 |
(一) 理论界对持有行为性质的不同观点 | 第26-28页 |
(二) 对诸种观点的评价 | 第28-36页 |
(三) 结论:持有属于作为犯 | 第36-38页 |
四、 持有型犯罪的主观方面 | 第38-46页 |
(一) 持有型犯罪主观罪过分析 | 第38-40页 |
(二) 主观罪过与认识错误 | 第40-43页 |
(三) 持有型犯罪与严格责任 | 第43-46页 |
五、 持有型犯罪的分类与形态 | 第46-53页 |
(一) 持有型犯罪的分类 | 第46-48页 |
(二) 持有型犯罪的形态 | 第48-53页 |
六、 持有型犯罪的价值评价与立法完善 | 第53-62页 |
(一) 持有型犯罪的价值评价 | 第53-57页 |
(二) 持有型犯罪的立法完善 | 第57-62页 |
参考文献 | 第62-65页 |
后记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