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各种金属材料和构件的焊接论文--金属材料的焊接论文

基于夹层设计的镁合金与钢、铝合金激光-TIG复合焊接研究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2页
引言第12-14页
1 绪论第14-37页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第14-15页
   ·镁合金与钢、铝合金的焊接性第15-17页
   ·镁合金与钢、铝合金焊接的研究现状第17-31页
     ·镁合金与钢的焊接第17-23页
     ·镁/铝合金的焊接第23-31页
   ·激光-TIG复合热源研究现状第31-35页
   ·本文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第35-37页
     ·研究思路第35-36页
     ·主要内容第36-37页
2 实验材料、设备及方法第37-44页
   ·实验材料的选用第37-38页
     ·焊件材料第37-38页
     ·夹层材料第38页
   ·实验设备及方法第38-44页
     ·实验设备及参数第38-39页
     ·强度测试第39-40页
     ·金相制备、微观组织及元素分析第40-42页
     ·XRD物相分析第42页
     ·硬度测试与润湿性实验第42-44页
3 镁合金/钢复合热源直接焊第44-56页
   ·复合热源直接焊工艺第44-50页
     ·TIG电流的影响第44-45页
     ·焊接速度的影响第45-47页
     ·激光功率的影响第47页
     ·激光离焦量的影响第47-49页
     ·工艺参数对强度变化的分析第49-50页
   ·直接焊接头的微观组织特点第50-54页
     ·接头的微观组织第50-52页
     ·接头的断裂第52-54页
   ·本章小结第54-56页
4 镁合金/钢复合热源夹层焊第56-96页
   ·夹层的初步确定第56-58页
   ·纯铜夹层的加入对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第58-67页
     ·纯铜夹层的厚度对强度的影响第58-59页
     ·接头显微组织的特点第59-64页
     ·接头硬度的变化第64页
     ·接头连接模式的变化第64-65页
     ·接头强度的变化第65-66页
     ·接头断裂位置及其类型的变化第66-67页
   ·纯镍夹层的加入对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第67-74页
     ·接头微观组织的特点第68-72页
     ·接头连接模式的变化第72页
     ·接头硬度与强度的变化第72-73页
     ·接头断裂位置与断口类型的变化第73-74页
   ·纯锡夹层的加入对接头组织及性能影响第74-81页
     ·接头显微组织的变化第74-78页
     ·接头强度的变化第78-79页
     ·接头断裂特点第79-81页
   ·加入纯金属夹层接头微观组织特点的比较第81-83页
   ·铜-锌合金夹层的加入对接头组织与性能影响第83-95页
     ·焊缝的宏观形貌第83-84页
     ·接头微观组织的变化第84-91页
     ·接头强度、硬度及断裂的变化第91-92页
     ·接头连接模式的讨论第92-95页
   ·本章小结第95-96页
5 镁合金/钢的连接机理及夹层的选择机理第96-122页
   ·连接机理的探讨第96-98页
   ·焊缝金属的润湿性第98-106页
     ·采用润湿性分析的依据第98-99页
     ·问题的提出第99-100页
     ·结合性的讨论第100-104页
     ·夹层的选择机理第104-106页
   ·AZ61镁合金与Q235钢复合焊接的特点第106-120页
     ·工艺参数的影响第106-108页
     ·接头显微组织的变化第108-116页
     ·接头强度的变化第116页
     ·接头的断裂与结合模式的变化第116-119页
     ·接头特点的分析第119-120页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6 铁夹层的加入对镁/铝接头组织与性能的影响第122-139页
   ·直接焊接头的熔深变化与显微组织特点第123-126页
     ·激光离焦量对铝侧熔深的影响第123-124页
     ·直接焊接头的显微组织特点第124-126页
   ·加入铁夹层接头的强度及显微组织特点第126-133页
     ·接头强度的变化第126-127页
     ·接头显微组织的变化第127-131页
     ·接头硬度的变化第131-133页
     ·接头断裂面的变化第133页
   ·加入铁夹层接头的连接机制及极值探讨第133-138页
     ·加入铁夹层接头的焊接过程第133-135页
     ·接头强度影响因素第135-136页
     ·加入铁夹层接头极值的探讨第136-138页
   ·本章小结第138-139页
结论第139-141页
参考文献第141-150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第150-152页
致谢第152-153页
作者简介第153-154页

论文共15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胶粘剂对镁/铝异种合金胶焊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下一篇:理想金属玻璃的团簇共振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