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2页 |
引言 | 第12-14页 |
1 概述 | 第14-33页 |
·我国的地震活动概况 | 第14-15页 |
·国内外工程结构抗震设计理论发展概述 | 第15-22页 |
·静力理论阶段 | 第15-16页 |
·动力理论阶段 | 第16-22页 |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发展 | 第22-31页 |
·我国抗震设计规范的沿革 | 第23-25页 |
·我国过去几本抗震设计规范的主要特点 | 第25-26页 |
·GB50011-2001规范修订背景 | 第26-27页 |
·GB50011-2001规范的主要改进点 | 第27-30页 |
·GB50011-2001规范实施中需明确的几个问题 | 第30-31页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31-33页 |
2 新的抗震设计规范中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建议 | 第33-43页 |
·条文中应注意规范用语 | 第33-35页 |
·应注意条文说明与条文的一致性 | 第35-38页 |
·条文及条文说明中值得商榷的问题 | 第38-43页 |
3 抗震设计方法的研究与改进建议 | 第43-57页 |
·抗震设计与抗震设计中的误区 | 第43页 |
·抗震设防目标与抗震设防水准 | 第43-46页 |
·没有充分考虑工程结构服役的经济指标 | 第44页 |
·没有体现地区差别 | 第44页 |
·我国现行规范的抗震设防水准偏低 | 第44-46页 |
·关于结构的抗震可靠度 | 第46-47页 |
·建筑类别与抗震等级的关系 | 第47-48页 |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G_(eq)的合理取值 | 第48-51页 |
·结构等效总重力荷载G_(eq)的取值建议 | 第48页 |
·计算实例 | 第48-51页 |
·建筑结构在罕遇地震下弹塑性变形验算的讨论 | 第51-55页 |
·关于需要进行罕遇地震下结构弹塑性变形验算的范围 | 第52-53页 |
·规范规定的层间弹塑性位移角限值存在的问题及修订建议 | 第53-55页 |
·结论 | 第55页 |
·本章小结 | 第55-57页 |
4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实用抗震设计方法研究 | 第57-76页 |
·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的震害 | 第57-58页 |
·GB50011-2001延性框架的设计原则 | 第58-61页 |
·抗震计算中的延性保证 | 第58-60页 |
·构造措施上的延性保证 | 第60-61页 |
·调整内力组合值的简化方法 | 第61-67页 |
·GB50011-2001规范调整地震内力组合值的有关规定 | 第61-64页 |
·调整地震内力组合值的简化处理方法 | 第64-66页 |
·计算实例 | 第66-67页 |
·结论 | 第67页 |
·“拟弱柱化法”计算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楼层受剪承载力的实用计算公式 | 第67-72页 |
·概述 | 第67-68页 |
·实用计算公式的建立 | 第68-69页 |
·算例 | 第69-72页 |
·结论 | 第72页 |
·抗震设防烈度的变化对框架结构钢筋用量影响的定量分析 | 第72-75页 |
·概述 | 第72页 |
·背景及依据 | 第72-73页 |
·计算实例 | 第73-74页 |
·结果分析 | 第74页 |
·结论 | 第74-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5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比较研究 | 第76-84页 |
·概述 | 第76页 |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的演进 | 第76-79页 |
·静力法 | 第77页 |
·水平地震作用折减法 | 第77页 |
·竖向地震作用系数法 | 第77-78页 |
·竖向地震反应谱法 | 第78页 |
·拟静力法 | 第78-79页 |
·各国竖向地震作用计算方法比较 | 第79-82页 |
·计算实例 | 第82-83页 |
·本章小结 | 第83-84页 |
6 建筑物防震缝宽度确定方法的研究 | 第84-91页 |
·引言 | 第84页 |
·确定防震缝宽度的实用方法 | 第84-88页 |
·GB50011-2001规范关于防震缝的有关规定 | 第85页 |
·本文建议的确定防震缝宽度的实用方法 | 第85-87页 |
·计算实例 | 第87页 |
·几点讨论 | 第87-88页 |
·确定防震缝最小宽度方法的改进建议 | 第88-90页 |
·各国抗震设计规范关于防震缝设置的规定 | 第88页 |
·防震缝的最小宽度问题 | 第88-89页 |
·高层建筑防震缝最小宽度的确定方法—顶点位移法简介 | 第89-90页 |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7 结论与展望 | 第91-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100页 |
致谢 | 第10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