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研究论文:甘蓝型杂交油菜(Brassica napus)“蜀杂9号”纯度的DNA分子鉴定技术研究 | 第9-33页 |
引言 | 第9-1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11-16页 |
·材料和试剂 | 第11-12页 |
·植物材料 | 第11页 |
·菌种 | 第11页 |
·培养基 | 第11页 |
·试剂和仪器 | 第11-12页 |
·实验方法 | 第12-16页 |
·油菜单株总DNA的小规模提取 | 第12-13页 |
·油菜混合总DNA的大规模提取 | 第13页 |
·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和细菌转化 | 第13-14页 |
·PCR产物的克隆 | 第14页 |
·质粒DNA的提取 | 第14页 |
·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反应 | 第14-15页 |
·PCR反应体系 | 第15-16页 |
·RAPD-PCR反应体系 | 第15页 |
·菌落PCR反应体系 | 第15页 |
·SCAR-PCR反应体系 | 第15-16页 |
·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1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6-26页 |
·“蜀杂9号”RAPD标记的筛选 | 第16-18页 |
·RAPD反应体系的优化 | 第16-17页 |
·RAPD随机引物的筛选 | 第17-18页 |
·“蜀杂9号”RAPD标记在F_1代中的表现 | 第18-20页 |
·“蜀杂9号”RAPD标记DNA片段的克隆 | 第20-22页 |
·RAPD特异标记片段的回收与酶切鉴定 | 第20-21页 |
·RAPD特异标记片段的克隆与菌落PCR鉴定 | 第21-22页 |
·“蜀杂9号”RAPD标记DNA片段的测序结果与分析 | 第22-23页 |
·“蜀杂9号”杂种及亲本SCAR分子标记构建与分析 | 第23-26页 |
·SCAR引物设计 | 第23-25页 |
·“蜀杂9号”SCAR标记的分析 | 第25-26页 |
·父本SCAR扩增结果 | 第25-26页 |
·母本SCAR扩增结果 | 第26页 |
3 讨论 | 第26-31页 |
·RAPD分子标记的取舍标准 | 第26-27页 |
·RAPD标记的异质性 | 第27页 |
·RAPD标记转化SCAR标记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 第27-28页 |
·油菜杂交种纯度的DNA分子标记鉴定技术体系及其优点 | 第28-31页 |
参考文献 | 第31-33页 |
文献综述:现代分子标记几种代表技术的比较 | 第33-55页 |
综述参考文献 | 第52-55页 |
致谢 | 第55-56页 |
声明 | 第56-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