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论 | 第1-11页 |
第一章 动乱的时代与失衡的心态 | 第11-68页 |
第一节 动乱的社会对士人生存和活动的影响 | 第11-26页 |
一、 割据政权统治者对待士人的态度或政策 | 第11-20页 |
二、 十六国时期士人的地位 | 第20-23页 |
三、 十六国时期士人的活动空间 | 第23-26页 |
第二节 士人心灵的妥协 | 第26-45页 |
一、 士人忠节观的演变 | 第26-35页 |
二、 思晋到弃晋——士人内心的取舍过程 | 第35-42页 |
三、 汉士人对割据政权认识的变化 | 第42-45页 |
第三节 建功立业的进取心态 | 第45-55页 |
一、 择主济世的心态 | 第45-48页 |
二、 建功立业的务实进取心理 | 第48-52页 |
三、 良知与信念的坚定 | 第52-55页 |
第四节 畏祸自全的内敛心理 | 第55-63页 |
一、 家族本位的心态 | 第55-59页 |
二、 清俭寡欲、谨慎畏祸的内在约束心态 | 第59-62页 |
三、 知机识变的圆滑处世心态 | 第62-63页 |
第五节 失衡的心态与文学创作 | 第63-68页 |
第二章 角色的转换 | 第68-104页 |
第一节 北魏前期君主与汉文化 | 第68-76页 |
一、 汉化的序幕——游牧文化与汉文化的零星接触 | 第68-71页 |
二、 利用与猜忌 | 第71-74页 |
三、 汉化的铺垫与前奏 | 第74-76页 |
第二节 角色的转换 | 第76-83页 |
一、 职责的转换 | 第77-78页 |
二、 文化取向的转换 | 第78-83页 |
第三节 圣主的自期(上)——孝文帝的稽古心态 | 第83-89页 |
一、 青少年时期的谨慎 | 第83-85页 |
二、 “稽古复礼”——对儒家文化的崇拜 | 第85-89页 |
第四节 圣主的自期(下)——孝文帝推动改革的心态 | 第89-95页 |
第五节 忠诚与激愤——太和改革时期及北魏后期皇室文人的心态 | 第95-99页 |
第六节 渐入佳境的文学活动——北魏皇室文人心态与文学活动 | 第99-104页 |
第三章 北魏前期文人的心态转换 | 第104-138页 |
第一节 零星的汉化 | 第104-105页 |
第二节 荒漠的开拓者 | 第105-115页 |
一、 疏慢与狐疑的心态 | 第105-107页 |
二、 俭约与守道的自我封闭 | 第107-112页 |
三、 志在兼济的悲剧心态 | 第112-115页 |
第三节 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崔浩理想化的心态及其心态悲剧 | 第115-127页 |
一、 崔浩心态演变的历程 | 第116-118页 |
二、 崔浩的政治理想 | 第118-123页 |
三、 崔浩的悲剧 | 第123-127页 |
第四节 通变与守道——高允的心态剖析 | 第127-134页 |
一、 克己以封闭 | 第127-129页 |
二、 率礼从仁——对儒家礼教的不懈追求 | 第129-132页 |
三、 渐进式的改良策略 | 第132-134页 |
第五节 荒芜的文学创作 | 第134-138页 |
第四章 北魏中后期文人心态的蜕变 | 第138-183页 |
第一节 进取与迟疑——太和改革进程中汉士人的心态 | 第138-148页 |
一、 逐渐敞开的心扉 | 第139-142页 |
二、 进取中的迟疑 | 第142-145页 |
三、 汉士人与孝文帝取向的分离 | 第145-148页 |
第二节 关怀与忧患——世宗以后士人的进取心态 | 第148-156页 |
一、 对民生的关怀与反浮华豪奢 | 第149-151页 |
二、 尊儒重学与抑佛 | 第151-154页 |
三、 重文轻武与停年格 | 第154-156页 |
第三节 贪鄙与躁竞——北魏后期士人个性的堕落 | 第156-161页 |
一、 贪鄙的仕风 | 第156-159页 |
二、 躁竞的变态心理 | 第159-161页 |
第四节 无奈的愤恨与内敛 | 第161-170页 |
一、 挤压中的无奈与愤恨 | 第161-166页 |
二、 全身保家的自慰 | 第166-170页 |
第五节 南来文人的伤痛 | 第170-177页 |
一、 家仇私恨 | 第170-173页 |
二、 别离的伤痛 | 第173-174页 |
三、 羁远之嫌疑 | 第174-177页 |
第六节 渐趋复兴的文学 | 第177-183页 |
一、 太和前后士人心态与文学状况 | 第177-179页 |
二、 世宗以后的士人心态与文学 | 第179-183页 |
第五章 东魏、北齐文人心态的蜕变(存目) | 第183页 |
第六章 西魏、北周文人的心态两极(存目) | 第183页 |
第七章 隋初文人心态描述(存目) | 第183-184页 |
参考文献 | 第184-187页 |
中文摘要 | 第187-18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