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肿瘤学论文--消化系肿瘤论文--胃肿瘤论文

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和肠上皮化生的组织P53和PCNA变化的关系

河南贲门癌高发区贲门癌和肠上皮化生的组织化学及P53和PCNA变化的关系第1-13页
 摘要第8-13页
CHANGES OF P53、PCNA AND HISTOCHEMISTRY IN INTESTINAL METAPLASIA AND GASTRIC CARDIA ADENOCARCINOMA(GCA) FROM PATIENTS AT HIGH-INCIDENCE AREA FOR GCA IN HENAN第13-18页
 ABSTRACT第13-18页
Ⅰ 前言第18-21页
Ⅱ 材料与方法第21-28页
 Ⅱ 1 材料来源:第21页
  Ⅱ 1.1 贲门粘膜活检组织第21页
  Ⅱ 1.2 GCA及癌旁组织第21页
 Ⅱ 2 组织处理第21页
 Ⅱ 3 主要试剂:第21-22页
  Ⅱ 3.1 组织化学特殊染色试剂第21-22页
  Ⅱ 3.2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试剂第22页
  Ⅱ 3.3 一抗:第22页
  Ⅱ 3.4 二抗:第22页
 Ⅱ 4  实验方法:第22-24页
  Ⅱ 4.1 组织化学特殊染色:第22-23页
  Ⅱ 4.2 高铁二胺-爱显蓝染色法(HighIronDiamine-Alcianblue,HID-AB)第23页
  Ⅱ 4.3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卵白素-生物素-辣根过氧化氢酶复合物(ABC)法:第23-24页
  Ⅱ 4.4 对照:第24页
 Ⅱ 5 诊断标准:第24-28页
  Ⅱ 5.1 组织病理学诊断标准:第24-25页
   Ⅱ 5.1.1 肠化程度分级标准:第24-25页
   Ⅱ 5.1.2 GCA分化程度标准:第25页
  Ⅱ 5.2 组织化学染色判断标准:第25页
  Ⅱ 5.3 肠化的分型标准第25-27页
  Ⅱ 5.4 GCA的组化染色分类标准:第27页
   Ⅱ 5.4.1 AB-PAS组织化学染色分类标准第27页
   Ⅱ 5.4.2 HID-AB组织化学染色分类标准第27页
  Ⅱ 5.5 免疫组化阳性判定标准:第27-28页
   Ⅱ 5.5.1 P53染色阳性判定标准:第27-28页
   Ⅱ 5.5.2 PCNA染色阳性判定标准:第28页
 Ⅱ 6 统计学方法:第28页
Ⅲ 结果第28-37页
 Ⅲ 1 河南GCA高发区GCA癌旁和无症状人群贲门粘膜活检组织IM的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第28-31页
  Ⅲ 1.1 GCA癌旁和无症状人群贲门粘膜的IM检出率比较第28-29页
  Ⅲ 1.2 GCA癌旁IM和无症状人群贲门粘膜IM的完全型IM和不完全型IM比较第29-30页
  Ⅲ 1.3 GCA癌旁IM和无症状人群贲门粘膜IM的程度比较第30页
  Ⅲ 1.4 GCA癌旁IM和无症状人群贲门粘膜IM的小肠型和大肠型比较第30-31页
  Ⅲ 1.5 GCA癌旁IM和无症状人群贲门粘膜IM的P53和PCNA蛋白表达比较第31页
 Ⅲ 2 河南GCA高发区GCA癌旁IM和其相应的GCA之间的关系:第31-33页
  Ⅲ 2.1 GCA癌旁IM组织和其相应的GCA组织的P53蛋白表达比较第31-32页
  Ⅲ 2.2 GCA癌旁IM组织和其相应的GCA组织的PCNA蛋白高表达比较第32-33页
  Ⅲ 2.3 GCA癌旁的IM组织和其相应的GCA组织中含硫化粘蛋白比较第33页
 Ⅲ 3 河南GCA高发区癌旁含IM和不含IM的GCA的免疫组化特征第33-34页
 Ⅲ 4 河南GCA高发区GCA的组织化学染色(AB-PAS和HID-AB)特点及其与P53、PCNA表达和IM的关系:第34-37页
  Ⅲ 4.1 GCA组织的AB-PAS组织化学染色分类:第34页
  Ⅲ 4.2 肠型GCA和非肠型GCA的P53和PCNA蛋白表达比较第34-35页
  Ⅲ 4.3 GCA组织的HID-AB组织化学染色分类:第35页
  Ⅲ 4.4 含硫化粘蛋白和不含硫化粘蛋白GCA的P53和PCNA蛋白表达比较第35-36页
  Ⅲ 4.5 肠型GCA和非肠型GCA的癌旁IM检出率比较第36页
  Ⅲ 4.6 含硫化粘蛋白和不含硫化粘蛋白GCA的癌旁IM检出率比较第36-37页
Ⅳ 讨论第37-44页
 Ⅳ 1 河南GCA高发区GCA癌旁和无症状人群贲门粘膜IM的发生率、组织化学染色及免疫组化比较分析第37-39页
 Ⅳ 2 河南GCA高发区GCA癌旁IM与相应GCA的组织化学及免疫组化比较第39-41页
 Ⅳ 3 河南GCA高发区癌旁含IM的GCA和不含IM的GCA免疫组化比较分析第41-43页
 Ⅳ 4 河南GCA高发区GCA的组织化学染色分类及免疫组化特征分析第43-44页
Ⅴ 小结第44-46页
Ⅵ 参考文献:第46-53页
Ⅶ 直方图第53-56页
Ⅷ 彩图第56-58页
Ⅸ 综述第58-90页
 Ⅸ 1 贲门的定义第58-59页
 Ⅸ 2 贲门癌的流行病学特征第59-60页
 Ⅸ 3 贲门癌的病因学特征第60-63页
  Ⅸ 3.1 解剖、生理因素第60页
  Ⅸ 3.2 饮食因素第60-61页
  Ⅸ 3.3 饮酒、吸烟第61页
  Ⅸ 3.4 遗传因素第61-62页
  Ⅸ 3.5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贲门癌第62-63页
  Ⅸ 3.6 胃息肉与贲门癌第63页
  Ⅸ 3.7 其他因素第63页
 Ⅸ 4 贲门癌的发病机制第63-64页
 Ⅸ 5 贲门癌的组织病理学特征第64-65页
 Ⅸ 6 贲门癌的组织化学特征第65-66页
 Ⅸ 7 贲门癌的癌前病变第66-70页
  Ⅸ 7.1 肠化第66-67页
  Ⅸ 7.2 Barrett's食管第67-69页
  Ⅸ 7.3 其他癌前病变第69-70页
 Ⅸ 8 贲门癌高、低发区对比研究第70页
 Ⅸ 9 贲门癌的分子分子生物学特征第70-75页
  Ⅸ 9.1 肿瘤抑制基因P53蛋白第70-72页
  Ⅸ 9.2 细胞增生核抗原(PCNA)第72页
  Ⅸ 9.3 1A6第72页
  Ⅸ 9.4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第72页
  Ⅸ 9.5 C-erbB2基因第72-73页
  Ⅸ 9.6 粘蛋白家族MUC1基因第73-74页
  Ⅸ 9.7 粘蛋白家族MUC3基因第74-75页
 Ⅸ 10 结语第75页
 Ⅸ 11 参考文献:第75-90页
Ⅹ 中英文缩写词第90-91页
Ⅺ 附录第91-93页
Ⅻ 致谢第93页

论文共9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在高中物理教育过程中实施情感教育的研究
下一篇:战场地理环境综合保障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