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32页 |
第1章 绪论 | 第32-41页 |
1.1 表面活性剂在固—液界面上吸附的物理化学特征 | 第32-36页 |
1.2 碱与复合体系中聚合物,活性剂相互作用研究 | 第36-37页 |
1.3 原油中活性组分及其界面膜流变性研究 | 第37-39页 |
1.4 碱与不同矿物作用研究 | 第39-41页 |
第2章 三元复合驱中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上吸附研究 | 第41-77页 |
2.1 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静态吸附研究 | 第41-46页 |
2.1.1 实验部分 | 第41-44页 |
2.1.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4-46页 |
2.2 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吸附机理及吸附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46-52页 |
2.2.1 吸附机理 | 第46-48页 |
2.2.2 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的吸附模型 | 第48-52页 |
2.3 碱、聚合物对表面活性剂吸附的影响 | 第52-55页 |
2.3.1 碱对活性剂吸附的影响 | 第52-54页 |
2.3.2 聚合物对表面活性剂吸附的影响 | 第54-55页 |
2.3.3 三元复合体系中表面活性剂在油砂上的吸附等温线 | 第55页 |
2.4 牺牲剂降低表面活性剂吸附损失研究 | 第55-69页 |
2.4.1 实验部分 | 第56-57页 |
2.4.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57-65页 |
2.4.3 动态吸附数学模型 | 第65-69页 |
2.5 岩芯表面润湿性及残余油饱和度对表面活性剂吸附的影响 | 第69-76页 |
2.5.1 实验部分 | 第69-70页 |
2.5.2 用吸入法测量岩芯的润湿性 | 第70页 |
2.5.3 不同润湿性人造胶结岩芯对表面活性剂ORS_(41)滞留的影响 | 第70-71页 |
2.5.4 岩芯中具有不同残余油饱和度对表面活性剂的滞留的影响 | 第71-72页 |
2.5.5 天然油砂润湿性改变后对表面活性剂ORS_(41)吸附的影响 | 第72-74页 |
2.5.6 岩芯润湿改变对驱油效果的影响 | 第74-76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3章 三元复合驱体系色谱分离研究及各组分在矿场试验中的滞留 | 第77-93页 |
3.1 三元复合驱体系色谱分离研究 | 第77-80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78页 |
3.1.2 三种化学剂在复合体系中静态吸附 | 第78页 |
3.1.3 三种化学剂动态滞留 | 第78-80页 |
3.2 三元复合体系色谱分离的机理 | 第80-85页 |
3.2.1 三种化学剂竞争吸附 | 第80-81页 |
3.2.2 碱在三元复合驱中的损耗 | 第81-82页 |
3.2.3 表面活性剂在油水相中的分配及油膜上定向吸附 | 第82-84页 |
3.2.4 多孔介质中的不可及/排斥体积的效应使聚合物滞留量降低 | 第84-85页 |
3.3 三元复合驱先导性及扩大性矿场试验三种化学剂滞留及色谱分离 | 第85-92页 |
3.3.1 中区西部三元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 | 第86-87页 |
3.3.2 大庆油田杏五中块三元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 | 第87-88页 |
3.3.3 生物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驱先导性矿场试验化学剂滞留 | 第88-90页 |
3.3.4 杏二区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中三种化学剂滞留 | 第90-92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92-93页 |
第4章 三元复合驱中碱与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及原油中活性物相互作用研究 | 第93-111页 |
4.1 碱对复合体系粘度的影响 | 第93-97页 |
4.1.1 实验部分 | 第93-94页 |
4.1.2 聚合物溶液的流变模型 | 第94-95页 |
4.1.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95-97页 |
4.2 碱对三元复合体系粘弹性的影响 | 第97-101页 |
4.2.1 理论基础 | 第97-98页 |
4.2.2 实验部分 | 第98-99页 |
4.2.3 实验结果及讨论 | 第99-101页 |
4.3 碱与原油中活性组分作用机理研究 | 第101-107页 |
4.3.1 用碱醇萃取方法分离出原油中酸类活性组分 | 第102页 |
4.3.2 活性组分结构鉴定及界面活性测量 | 第102-104页 |
4.3.3 碱水体系与原油中活性组分间动态模型 | 第104-107页 |
4.4 三元复合体系中碱型及浓度对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107-110页 |
4.4.1 实验部分 | 第107页 |
4.4.2 碱型对复合体系最佳含盐度及界面张力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4.4.3 三元复合体系中复合碱与界面张力的关系 | 第109-11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110-111页 |
第5章 胶质和沥青质油/水界面膜粘弹性研究 | 第111-131页 |
5.1 实验部分 | 第111-113页 |
5.1.1 化学试剂及材料 | 第111页 |
5.1.2 胶质,沥青质的分离 | 第111-112页 |
5.1.3 仪器 | 第112页 |
5.1.4 CIR-100界面流变仪工作原理 | 第112-113页 |
5.1.5 油水界面流变性测试方法 | 第113页 |
5.2 理论基础 | 第113-116页 |
5.2.1 界面弹性模量和界面粘度的数学推导 | 第113-114页 |
5.2.2 控制谐振界面流变量测定原理 | 第114-116页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16-130页 |
5.3.1 不同浓度胶质和沥青质癸烷溶液与水的界面膜粘弹性 | 第116-120页 |
5.3.2 水相pH值对胶质、沥青质界面膜粘弹性的影响 | 第120-121页 |
5.3.3 水相中含有阴、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胶质、沥青质界面膜粘弹性的影响 | 第121-124页 |
5.3.4 水中含盐度对胶质、沥青质界面膜弹性的影响 | 第124页 |
5.3.5 破乳剂对胶质、沥青质界面膜粘弹性的影响 | 第124-126页 |
5.3.6 胶质和沥青质癸烷溶液与水的界面张力 | 第126-127页 |
5.3.7 胶质和沥青质癸烷溶液的体相粘弹性研究 | 第127页 |
5.3.8 岩芯表面形成胶质或沥青质吸附膜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 第127-128页 |
5.3.9 水相不同性质与乳状液稳定性研究 | 第128-130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30-131页 |
第6章 三元复合驱中碱与储层矿物作用机理研究 | 第131-153页 |
6.1 不同碱及复合体系与单一矿物及岩芯静态作用研究 | 第131-133页 |
6.1.1 实验部分 | 第131-133页 |
6.2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133-145页 |
6.2.1 单矿物与不同碱作用的碱耗、硅、铝浓度变化 | 第133-137页 |
6.2.2 大庆油砂与不同碱及ASP体系作用 | 第137-138页 |
6.2.3 不同碱与岩芯作用后X射线衍射分析及电镜扫描结果 | 第138-142页 |
6.2.4 动态驱替实验中流出物中Si~(4+)和Al~(3+) | 第142-145页 |
6.3 碱溶液与二氧化硅的溶解微观机理 | 第145-148页 |
6.3.1 平衡状态 | 第146-148页 |
6.4 碱在油藏岩芯中作用机理 | 第148-150页 |
6.5 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区结垢分析 | 第150-152页 |
6.5.1 三元复合驱试验区垢样分析 | 第150-151页 |
6.5.2 北二区泡沫复合驱试验区垢样分析 | 第151-152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152-153页 |
结论 | 第153-155页 |
参考文献 | 第155-162页 |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 第162-163页 |
致谢 | 第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