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其政策措施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0页 |
第一部分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 第10-18页 |
·循环经济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成而兴起 | 第10-12页 |
·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 | 第10-11页 |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观的形成密不可分 | 第11-12页 |
·循环经济的发展阶段 | 第12-14页 |
·萌芽阶段 | 第12-13页 |
·认识阶段 | 第13-14页 |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要性 | 第14-18页 |
·发展循环经济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需要 | 第14-15页 |
·发展循环经济是产业结构合理调整的需要 | 第15页 |
·发展循环经济是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 | 第15-16页 |
·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 第16-18页 |
第二部分 循环经济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 第18-21页 |
·循环经济的概念 | 第18-19页 |
·循环经济的内涵 | 第19-21页 |
·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21-22页 |
·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 | 第22-23页 |
·循环经济体现了一种新的经济发展理念 | 第22页 |
·循环经济体现了资源价值和环境价值 | 第22-23页 |
·循环经济体现了经济利益和环境利益的统一 | 第23页 |
·循环经济体现了新的环保理念 | 第23页 |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 第23-28页 |
·三种生产理论 | 第23-25页 |
·生态学理论 | 第25-26页 |
·环境价值论 | 第26页 |
·SD复合系统论 | 第26-28页 |
第三部分 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与探索 | 第28-35页 |
·加强立法,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 第28-32页 |
·德国循环经济立法特点 | 第28-29页 |
·日本循环经济立法特点 | 第29-32页 |
·其它国家有关法律条款 | 第32页 |
·通过企业实践,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 第32-33页 |
·建立生态工业园区,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 第33-34页 |
·通过公众参与,推动循环经济发展 | 第34-35页 |
第四部分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模式 | 第35-49页 |
·农业循环经济 | 第35-40页 |
·生态农业 | 第35-38页 |
·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 第38-40页 |
·沼气利用 | 第38页 |
·秸秆利用 | 第38-40页 |
·工业循环经济 | 第40-44页 |
·工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 第40-41页 |
·工业循环经济模式 | 第41-42页 |
·工业企业内部循环 | 第41页 |
·生态工业园区(工业企业间循环) | 第41-42页 |
·建设工业循环经济的策略及措施 | 第42-44页 |
·促进污染零排放 | 第43页 |
·建立物质闭路循环 | 第43页 |
·重新利用废物资源 | 第43页 |
·有效降低消耗性污染 | 第43页 |
·工业园区的生态管理 | 第43-44页 |
·服务业废弃物循环利用 | 第44页 |
·区域(城市)循环经济 | 第44-49页 |
·城市生活垃圾的循环利用 | 第44-46页 |
·现状与问题 | 第44-45页 |
·城市生活垃圾再利用 | 第45-46页 |
·城市污水循环利用 | 第46-47页 |
·现状与问题 | 第46页 |
·城市污水再利用 | 第46-47页 |
·区域循环经济试点与示范 | 第47-49页 |
第五部分 我国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 第49-56页 |
·发展循环经济的原则 | 第49-50页 |
·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相结合 | 第49页 |
·与体制创新、科技创新相结合 | 第49页 |
·与发展外向型经济相结合 | 第49-50页 |
·与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 | 第50页 |
·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50-51页 |
·经济增长质量不高,绿色经济观念缺乏 | 第50页 |
·法规不完善,且执法不严格 | 第50页 |
·认证意识不强,认证能力薄弱 | 第50-51页 |
·循环经济的基础研究工作不足 | 第51页 |
·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措施 | 第51-56页 |
·宣传教育引导 | 第52页 |
·绿色技术支撑 | 第52-53页 |
·政策措施支持 | 第53页 |
·法规制度保障 | 第53-55页 |
·发展模式的转变 | 第55页 |
·与国际的接轨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