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产业结构演进趋势的一般理论 | 第1-13页 |
| ·配第的发现 | 第8页 |
| ·克拉克法则 | 第8-9页 |
| ·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 | 第9-10页 |
| ·库兹涅茨的研究 | 第10页 |
| ·钱纳里的研究 | 第10-11页 |
| ·W.W.罗斯托的主导产业理论 | 第11页 |
| ·日本经济学家的“雁行形态论”理论 | 第11-13页 |
| 2 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 | 第13-15页 |
| ·经济的总量增长与产业结构转换相互影响 | 第13-14页 |
| ·经济增长越快,产业结构转换率越高 | 第14-15页 |
| 3 产业结构的适应性调整与战略性调整 | 第15-19页 |
| ·产业结构适应性调整是在保持原有产业格局下的量变调整 | 第15-16页 |
| ·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是针对产业间比例关系的质变调整 | 第16-19页 |
| 4 世界各国产业结构升级的三种模式 | 第19-22页 |
| ·传统发达国家的领先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 | 第19-20页 |
| ·后发展国家的追赶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 | 第20-21页 |
| ·计划型产业结构升级模式 | 第21-22页 |
| 5 产业结构变动的决定因素 | 第22-28页 |
| ·技术进步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第22-23页 |
| ·消费需求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第23-25页 |
| ·对外贸易结构变动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第25页 |
| ·人口因素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第25-26页 |
| ·产业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 第26-28页 |
| 6 企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 | 第28-31页 |
| ·从产业结构升级模式看政府的作用是加速产业结构的升级 | 第28-29页 |
| ·企业是产业结构的微观基础 | 第29页 |
| ·产业结构变动的各种决定因素都是通过企业来发挥作用 | 第29-30页 |
| ·企业是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 | 第30-31页 |
| 7 产业结构升级的微观考察 | 第31-48页 |
| ·新产业的出现机制分析 | 第31-35页 |
| ·企业进入某一产业分析 | 第35-42页 |
| ·厂商决定进入某一个新的业务领域就进入的方式的选择 | 第36-37页 |
| ·进入过程的四个阶段 | 第37页 |
| ·影响企业进入的若干因素分析 | 第37-41页 |
| ·我国企业的进入情况分析 | 第41-42页 |
| ·企业退出某一产业的分析 | 第42-48页 |
| ·退出有三种方式: | 第43页 |
| ·影响企业退出的若干因素分析: | 第43-44页 |
| ·我国企业退出的情况分析 | 第44-45页 |
| ·国有企业的退出分析 | 第45-48页 |
| 8 以企业为微观基础促进我国产业结构升级 | 第48-54页 |
| ·建立完善的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真正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主体 | 第48-49页 |
| ·建立良好的产业秩序,为企业提供相对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 第49-50页 |
| ·建立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创新机制 | 第50-51页 |
| ·建立健全的资本市场 | 第51-52页 |
| ·建立完善的要素市场体系 | 第52页 |
|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深化教育体制改革 | 第52-53页 |
| ·促进区域产业群的发展 | 第53-54页 |
| 参考文献 | 第54-55页 |
| 后记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