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目录 | 第5-8页 |
| 第一章 概述 | 第8-13页 |
| ·引言 | 第8页 |
| ·模拟技术在交通工程学科的发展与现状 | 第8-10页 |
| ·本课题的提出与研究内容 | 第10-11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 第二章 高速公路交通流仿真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13-38页 |
| ·道路模型 | 第14-16页 |
| ·发车模型 | 第16-22页 |
| ·用蒙特卡洛方法来生成随机车辆(随机数产生器) | 第17-18页 |
| ·产生均匀分布的伪随机数 | 第18-20页 |
| ·直接抽样法产生符合爱尔兰分布的伪随机数 | 第20-21页 |
| ·以下图产生泊松分布的伪随机数 | 第21-22页 |
| ·用box-muller法生成符合正态分布N((?),σ~2)的随机数 | 第22页 |
| ·自由流模型 | 第22-26页 |
| ·自由流速度影响模型 | 第22页 |
| ·横断面影响模型 | 第22-23页 |
| ·平曲线影响模型 | 第23-24页 |
| ·限速标志影响模型 | 第24页 |
| ·纵坡影响模型 | 第24-25页 |
| ·自由流速度的连续分布 | 第25-26页 |
| ·跟驰模型 | 第26-28页 |
| ·跟驰行驶 | 第26-27页 |
| ·紧急跟驰 | 第27页 |
| ·减速停车 | 第27页 |
| ·重新启动 | 第27-28页 |
| ·最小反应时间 | 第28页 |
| ·变换车道模型 | 第28-30页 |
| ·匝道合流模型 | 第30-35页 |
| ·模型假设 | 第31页 |
| ·间隙寻找 | 第31-32页 |
| ·间隙接受模型 | 第32-35页 |
| ·二项特性描述 | 第32-33页 |
| ·Logit模型介绍 | 第33页 |
| ·效用函数形式的确定 | 第33页 |
| ·特征变量的选择 | 第33-35页 |
| ·安全检查与换车道执行 | 第35页 |
| ·换车道加速度 | 第35页 |
| ·收费站停车收费,排队模型 | 第35-38页 |
| ·收费站排队模型简介 | 第35-37页 |
| ·本系统选用的排队论模型 | 第37-38页 |
| 第三章 各仿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 第38-52页 |
| ·道路模块 | 第38-39页 |
| ·车辆单体模块 | 第39-41页 |
| ·发车模块 | 第41-44页 |
| ·仿真单体的初始化 | 第41-42页 |
| ·仿真流程 | 第42-44页 |
| ·找路模块 | 第44页 |
| ·跟驰模块 | 第44-46页 |
| ·基本假定 | 第44-45页 |
| ·加速度及减速度的值的模型认定: | 第45-46页 |
| ·跟驰过程中,防碰撞的限制条件: | 第46页 |
| ·收费模块 | 第46-50页 |
| ·匝道合流模块 | 第50-51页 |
| ·车辆到达消失模块 | 第51-52页 |
| 第四章 交通流仿真系统的开发 | 第52-67页 |
| ·仿真模型的开发环境 | 第52页 |
| ·系统仿真的原理与应用 | 第52-59页 |
| ·仿真的分类 | 第53-54页 |
| ·计算机仿真三要素及其关系 | 第54-55页 |
| ·系统仿真方法 | 第55-56页 |
| ·系统仿真策略 | 第56-57页 |
| ·系统仿真的步骤 | 第57-59页 |
| ·本系统仿真的思路 | 第59-61页 |
| ·本系统数据结构的建立 | 第61-63页 |
| ·本仿真系统的实现方法 | 第63-65页 |
| ·结果 | 第65-67页 |
| 第五章 交互式三维交通仿真软件的开发及应用 | 第67-78页 |
| ·运用VC++与OpenGL开发三维动画(虚拟现实)软件 | 第67-70页 |
| ·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介 | 第67页 |
| ·OpenGL简介 | 第67-68页 |
| ·运用OpenGL进行图形编程的优势 | 第68-70页 |
| ·仿真程序的实现 | 第70-74页 |
| ·得到路的数据 | 第70-71页 |
| ·仿真出车的数据 | 第71页 |
| ·找路,定位车在路上的位置 | 第71-72页 |
| ·收费站处的模拟 | 第72-73页 |
| ·路网条件下的交通流数据处理方法 | 第73-74页 |
| ·程序数据的传输方式,与主程序的接口 | 第74-76页 |
| ·实际仿真结果(云南鸡石高速公路) | 第76-78页 |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78-80页 |
| ·本课题的研究成果 | 第78页 |
|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展望 | 第78-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致谢: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