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医药、卫生论文--药学论文--药剂学论文

脂质体作为干扰素-α载体的研究

中文摘要第1-11页
Abstract第11-14页
前言第14-17页
第一部分 干扰素-α脂质体的理化性质研究第17-40页
 一、 材料和仪器第17页
  (一) 试剂第17页
  (二) 仪器第17页
 二、 实验方法第17-22页
  (一) 磷脂的精制第17-18页
   1 磷脂的提纯第17-18页
   2 大豆磷脂氧化的研究第18页
  (二) 干扰素-α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第18-19页
   1 粉末床研磨法制备干扰素-α脂质体第18页
   2 高速分散-冻融法制备干扰素-α脂质体第18-19页
  (三) 干扰素-α脂质体的性质研究及质量评价第19-22页
   1 脂质体乙醚残留检测第19页
   ·气相色谱条件第19页
   ·标准曲线的制备第19页
   ·脂质体样品的乙醚残留第19页
   2 干扰素-α脂质体的基本形态第19页
   3 干扰素-α脂质体的粒子大小及分布第19页
   ·LS-230库尔特粒度分析仪测定第19页
   ·浊度的测定第19页
   4 在冰冻状态下脂质体pH值的测定第19-20页
   5 干扰素-α脂质体包封率的测定第20-21页
   ·ELISA试剂盒测定干扰素浓度第20页
   ·柱分离法第20-21页
     ·Sephadex G-75柱第20页
     ·干扰素-α脂质体的纯化第20页
     ·包封率的测定第20-21页
   ·超滤膜分离法第21页
     ·超滤膜对脂质体的截留率第21页
     ·干扰素-α的回收率第21页
     ·包封率的测定第21页
   6 干扰素-α脂质体的稳定性第21-22页
   ·放置时间影响第21-22页
   ·泄漏率第22页
   ·凝聚动力学试验第22页
 三、 结果与讨论第22-40页
  (一) 脂质体乙醚残留量第22-23页
   1 乙醚气相色谱图第22-23页
   2 乙醚气相色谱标准曲线第23页
   3 脂质体中的乙醚残留量第23页
  (二) 大豆磷脂精制和氧化率第23-24页
   1 大豆磷脂的性状第23-24页
   2 大豆磷脂的氧化率第24页
  (三) 粉末床研磨法制备所得干扰素-α脂质体的基本形态和性质第24-34页
   1 脂质体水化前后显微形态观察第24页
   ·前体脂质体的性状第24页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第24页
   2 脂质体的性质第24-34页
   ·水化后形成的脂质体的粒径分布第24-26页
   ·脂质体平均粒度的影响因素第26-28页
     ·脂质用量对脂质体平均粒度的影响第26页
     ·胆固醇与大豆磷脂的比例对脂质体平均粒度的影响第26-27页
     ·载体粒子大小对脂质体的平均粒度的影响第27-28页
   ·干扰素-α脂质体的包封率及影响因素第28-34页
     ·ELISA试剂盒测定干扰素-α蛋白含量第28页
     ·柱分离法对脂质体的纯化第28-29页
     ·超滤膜过滤法对脂质体的纯化第29-30页
     ·不同分离方法对测定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第30-31页
     ·类脂用量对水化后形成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第31-32页
     ·胆固醇与大豆磷脂比例对包封率的影响第32页
     ·电荷比例对脂质体的包封率的影响第32-34页
  (四) 冻溶法制备干扰素-α脂质体及其影响因素第34-36页
   1 乳糖浓度对干扰-α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第34-36页
   2 不同浓度乳糖冻融对干扰素-α脂质体浊度的影响第36页
  (五) 干扰素-α脂质体的稳定性第36-40页
   1 放置时间对脂质体的稳定性影响第36-37页
   ·放置时间对粒径的影响第37页
   ·放置时间对脂质体包封率的影响第37页
   2 泄漏率第37-38页
   3 凝聚动力学试验第38-40页
第二部分 干扰素-α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的优化第40-48页
 一、 试剂与仪器第40页
  (一) 试剂第40页
  (二) 仪器第40页
 二、 实验方法第40-44页
  (一) 均匀设计法实验设计第40-43页
  (二) 结果及数据处理第43-44页
 三、 结果第44-46页
  (一) 方差分析第44页
  (二) 模型分析第44-45页
  (三) 逐步回归方程第45页
  (四) 残差统计第45-46页
 四、 讨论第46-48页
第三部分 干扰素-α脂质体的药动学和体内分布研究第48-62页
 一、 实验材料第48页
  (一) 试剂第48页
  (二) 仪器第48页
  (三) 动物第48页
 二、 实验方法第48-51页
  (一) 安全性试验第49-50页
   1 溶血试验第49页
   2 急性毒性试验第49-50页
   ·药物、剂量和给药途径第49-50页
   ·观察项目和方法第50页
  (二) 血液和组织中干扰素含量的ELISA分析方法第50-51页
   1 生物样品的前处理及药物含量的测定第50页
   ·血清样品第50页
   ·组织样品第50页
   2 ELISA试剂盒测定干扰素的标准曲线第50-51页
   3 回收率第51页
  (三) 血药浓度第51页
  (四) 体内组织浓度第51页
 三、 结果与讨论第51-62页
  (一) 安全性试验第51-54页
   1 溶血试验第51页
   2 干扰素-α脂质体及其空白脂质体的急性毒性试验第51-54页
   ·行为特征第51-52页
   ·死亡情况第52页
   ·体重变化第52-53页
   ·小鼠自主活动第53-54页
  (二) EIA分析方法第54页
  (三) 血清和组织样品回收率第54-55页
  (四) 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第55-58页
   1 大鼠尾静脉注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第55-56页
   2 药动学模型拟合第56-57页
   3 统计矩方法分析第57-58页
  (五) 干扰素-α和干扰素-α-脂质体在小鼠体内分布第58-62页
   1 各组织中干扰素-α的浓度第58-59页
   ·静注干扰素-α溶液的各组织中干扰素-α的浓度第58-59页
   ·静注干扰素-α脂质体的各组织中干扰素-α的浓度第59页
   2 统计矩方法分析第59-62页
   ·静注干扰素-α溶液组统计矩方法分析第59-60页
   ·静注干扰素-α脂质体组统计矩方法分析第60页
   ·各组织中的分布百分率和相对摄取率第60-62页
第四部分 结论第62-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综述第67-85页
致谢第85页

论文共8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国统一考试结果的分析与利用
下一篇:基于构件重用的通用MIS系统的研究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