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有机化学论文

水溶性大豆多糖铁配合物的制备、性质及结构研究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9页
目录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3页
   ·多糖金属配合物的研究进展第13-18页
     ·多糖与金属配合物第13-15页
     ·多糖铁配合物的研究第15-18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SSPS)第18-20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的结构和性质第18-19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的功能特性第19-20页
   ·本论文的立题意义及研究内容第20-23页
     ·立题意义第20-21页
     ·研究内容第21-23页
第二章 二价铁离子与水溶性大豆多糖的配合研究第23-32页
   ·引言第23页
   ·材料与设备第23-24页
     ·材料与试剂第23页
     ·仪器与设备第23-24页
   ·实验方法第24-25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Ⅱ)配合物的制备第24页
     ·配合物含铁量的测定第24页
     ·单因素实验第24页
     ·响应面实验设计第24-25页
   ·结果与分析第25-31页
     ·配合物制备单因素结果第25-27页
     ·配合物合成工艺回归模型的建立第27-28页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第28-29页
     ·响应面图第29-30页
     ·模型验证第30-31页
   ·本章小结第31-32页
第三章 三价铁离子与水溶性大豆多糖的配合研究第32-41页
   ·引言第32页
   ·材料与设备第32-33页
     ·材料与试剂第32页
     ·仪器与设备第32-33页
   ·实验方法第33-34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的制备第33页
     ·配合物含铁量的测定第33页
     ·单因素实验第33页
     ·响应面实验设计第33-34页
   ·结果与分析第34-40页
     ·配合物制备单因素结果第34-36页
     ·配合物合成工艺回归模型的建立第36-37页
     ·回归方程的方差分析第37-38页
     ·响应面图第38-39页
     ·模型验证第39-40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Ⅱ)与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的对比第40页
   ·本章小结第40-41页
第四章 Fe~(3+)配位对水溶性大豆多糖性质的影响第41-55页
   ·引言第41-42页
   ·材料与设备第42页
     ·材料与试剂第42页
     ·仪器与设备第42页
   ·实验方法第42-45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的制备第42-43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的理化性质实验第43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第43-44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对双歧杆菌增殖性的研究第44-45页
   ·结果与分析第45-53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的理化性质第45-47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的抗氧化活性第47-50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对双歧杆菌的增殖性第50-53页
   ·本章小结第53-55页
第五章 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的结构初探第55-67页
   ·引言第55页
   ·材料与设备第55-57页
     ·材料与试剂第55-56页
     ·仪器与设备第56-57页
   ·实验方法第57-59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的制备第57页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57页
     ·圆二色谱分析第57-58页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测试第58页
     ·X-射线衍射分析第58-59页
     ·透射电镜分析第59页
   ·结果与分析第59-65页
     ·紫外-可见光谱分析第59页
     ·圆二色谱分析第59-60页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第60-61页
     ·X-射线衍射分析第61-64页
     ·透射电镜分析第64-65页
   ·本章小结第65-67页
第六章 水溶性大豆多糖-铁(Ⅲ)配合物的柱上反应第67-75页
   ·引言第67页
   ·材料与设备第67-68页
     ·材料与试剂第67页
     ·仪器与设备第67-68页
   ·实验方法第68-69页
     ·离子交换柱上水溶性大豆多糖与 Fe3+的反应第68页
     ·水溶性大豆多糖及其配合物的结构表征第68-69页
   ·结果与分析第69-74页
     ·离子交换柱上水溶性大豆多糖与 Fe3+的反应第69-71页
     ·柱上反应对水溶性大豆多糖结构的影响第71-74页
   ·本章小结第74-75页
结论与展望第75-78页
 一、结论第75-77页
 二、创新点第77页
 三、展望第77-78页
参考文献第78-88页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88-89页
致谢第89-90页
附录第90页

论文共9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亚基解离与重聚集对大豆蛋白结构和功能特性的影响
下一篇:纳米金属颗粒修饰玻碳电极测定水中三价砷的阳极溶出伏安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