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1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1-19页 |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简述 | 第11-12页 |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6页 |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来源 | 第12页 |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药理活性 | 第12-14页 |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制备工艺 | 第14-16页 |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市场前景 | 第16-17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 第17-19页 |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17-18页 |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第18-19页 |
第2章 苦豆籽总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 | 第19-38页 |
·引言 | 第19页 |
·实验原料、药品及仪器 | 第19-20页 |
·实验原料 | 第19页 |
·实验所用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19-20页 |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 | 第20页 |
·实验方法 | 第20-22页 |
·苦豆籽总生物碱的提取纯化工艺流程 | 第20-21页 |
·苦豆籽总生物碱的提取方法 | 第21页 |
·苦豆籽总生物碱的纯化方法 | 第21页 |
·苦豆籽总生物碱的含量测定方法 | 第21-22页 |
·苦豆籽总生物碱提取工艺研究 | 第22-28页 |
·苦豆籽总生物碱提取工艺单因素试验 | 第22-26页 |
·苦豆籽总生物碱提取工艺正交试验 | 第26-27页 |
·苦豆籽总生物碱最佳提取工艺的验证试验 | 第27-28页 |
·苦豆籽总生物碱纯化工艺研究 | 第28-32页 |
·苦豆籽总生物碱纯化工艺单因素试验 | 第28-31页 |
·苦豆籽总生物碱纯化工艺正交试验 | 第31页 |
·最佳纯化工艺的验证实验 | 第31-32页 |
·HPLC 检测纯化后的苦豆籽总生物碱的化学成分 | 第32-33页 |
·HPLC 色谱条件 | 第32-33页 |
·HPLC 检测苦豆籽总生物碱的化学成分 | 第33页 |
·氧化莱曼碱单晶的分离及其结构确认 | 第33-37页 |
·氧化莱曼碱(N-oxide-lehmannine)的制备过程 | 第33-34页 |
·X-射线单晶衍射仪确定氧化莱曼碱的结构 | 第34-37页 |
·结论 | 第37-38页 |
第3章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制备工艺研究 | 第38-51页 |
·引言 | 第38页 |
·实验原料、药品和仪器 | 第38-39页 |
·实验原料 | 第38页 |
·实验所用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38-39页 |
·实验所用主要仪器设备 | 第39页 |
·实验方法 | 第39-42页 |
·实验原理 | 第39-40页 |
·制备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单体的工艺流程 | 第40页 |
·制备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单体的实验过程 | 第40-41页 |
·分析检测方法 | 第41-42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2-50页 |
·纯化后的苦豆籽总生物碱还原合成苦参碱的工艺筛选 | 第42-46页 |
·氧化苦参碱的制备 | 第46-47页 |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定性定量分析 | 第47-49页 |
·还原氧化反应制备单体生物碱的讨论 | 第49-50页 |
·结论 | 第50-51页 |
第4章 苦豆籽中抑菌活性物质的跟踪筛选研究 | 第51-58页 |
·引言 | 第51页 |
·实验材料与仪器设备 | 第51-52页 |
·实验材料 | 第51-52页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52页 |
·实验方法 | 第52-54页 |
·粗提物药液的制备 | 第52页 |
·单体类药液的制备 | 第52页 |
·水解酪蛋白琼脂(MH)培养基 | 第52-53页 |
·液体培养基 | 第53页 |
·菌液的制备 | 第53页 |
·含药滤纸片的制备 | 第53页 |
·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53页 |
·纸片扩散法实验 | 第53-5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54-57页 |
·苦豆籽粗提物的抑菌作用 | 第54页 |
·苦豆籽单体类化合物的抑菌作用 | 第54-55页 |
·苦参碱和氧化苦参碱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的测定 | 第55-57页 |
·结论 | 第57-58页 |
第5章 苦参碱类生物碱复盐的合成、表征及抑菌研究 | 第58-66页 |
·引言 | 第58页 |
·实验原料、试剂和仪器 | 第58-59页 |
·实验原料和试剂 | 第58-59页 |
·实验主要仪器设备 | 第59页 |
·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实验原理 | 第59-60页 |
·苦参碱黄芩苷复盐合成步骤 | 第60页 |
·氧化苦参碱黄芩苷复盐合成步骤 | 第60页 |
·复盐的表征方法 | 第60页 |
·复盐的抑菌实验研究 | 第60页 |
·复盐结构确证结果与讨论 | 第60-64页 |
·复盐的收率 | 第60页 |
·溶解性能分析 | 第60-61页 |
·化学检测方法 | 第61页 |
·熔点的测定 | 第61页 |
·薄层色谱(TLC)鉴定 | 第61页 |
·紫外光谱(UV)鉴定 | 第61-62页 |
·红外光谱(IR)鉴定 | 第62-64页 |
·复盐抑菌活性结果与讨论 | 第64页 |
·结论 | 第64-66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附录 A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