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虚拟技术的人文价值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32页 |
·问题的引出 | 第10页 |
·选题依据 | 第10-12页 |
·研究意义 | 第12-14页 |
·现实意义 | 第12页 |
·理论意义 | 第12-14页 |
·文献综述及理论空间 | 第14-30页 |
·国内研究现状和相关的文献 | 第14-16页 |
·国外研究现状和相关的文献 | 第16-18页 |
·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 第18-30页 |
·理论空间 | 第30页 |
·研究的可行性 | 第30页 |
·创新点及其研究思路 | 第30-31页 |
·创新点 | 第30-31页 |
·研究思路 | 第31页 |
·指导思想 | 第31页 |
·资料收集与研究方法 | 第31-32页 |
第2章 虚拟技术与人文价值的概念论 | 第32-47页 |
·虚拟技术的基本概念 | 第32-40页 |
·虚拟 | 第32-33页 |
·技术 | 第33-35页 |
·虚拟技术 | 第35-40页 |
·人文价值的基本概念 | 第40-47页 |
·价值 | 第40-42页 |
·人文价值 | 第42-45页 |
·人文精神 | 第45-47页 |
第3章 虚拟技术的人文价值的逻辑起点与视域 | 第47-65页 |
·技术的人文价值的历史嬗变 | 第47-53页 |
·原始的手工工具体现人对幸福和尊严的追求 | 第47-49页 |
·文艺复兴时期的技术体现与神性相对抗的人文精神 | 第49-50页 |
·17—18世纪以来的技术彰显工具理性 | 第50-53页 |
·虚拟技术:超越单纯的工具理性 | 第53页 |
·虚拟技术的历史 | 第53-55页 |
·虚拟技术的人文向度 | 第55-59页 |
·虚拟技术人文价值的逻辑起点 | 第59-62页 |
·虚拟技术的人文价值视域 | 第62-65页 |
第4章 虚拟技术的精神价值 | 第65-79页 |
·虚拟技术向人的精神生活返魅 | 第65-70页 |
·虚拟技术的返魅功能 | 第65-66页 |
·"以像表意"的返魅路径 | 第66-68页 |
·返向虚拟思维 | 第68-69页 |
·颠倒认识运动 | 第69-70页 |
·虚拟技术对人的精神生活的建构 | 第70-73页 |
·网络延伸对自由精神的扩展 | 第70-71页 |
·模拟性对人的感性解放 | 第71页 |
·交互性对心灵期待的沟通 | 第71-72页 |
·遥距操作对以人为本的诠释 | 第72-73页 |
·虚拟技术提升人的认识能力 | 第73-74页 |
·感性的延伸 | 第73页 |
·知性的解放 | 第73页 |
·理性的自由 | 第73-74页 |
·虚拟技术对人的精神生活的祛魅 | 第74-77页 |
·浸没经验 | 第74-75页 |
·吞噬体验 | 第75页 |
·迷失幻想 | 第75页 |
·解构主体性 | 第75-76页 |
·颠覆价值观 | 第76-77页 |
·人及其精神发展的理念 | 第77-79页 |
第5章 虚拟技术的文化价值 | 第79-96页 |
·虚拟技术开拓文化发展的新空间 | 第79-83页 |
·展开赛博空间的文化价值 | 第79-82页 |
·开启文化遗产的虚拟化转移 | 第82-83页 |
·引发文化产业的繁荣 | 第83页 |
·虚拟技术的文化价值形态 | 第83-91页 |
·虚拟技术的思想价值 | 第84-85页 |
·虚拟技术的智力价值 | 第85-87页 |
·虚拟技术的审美价值 | 第87-91页 |
·文化意义的阻隔 | 第91-93页 |
·符号仿像替代精神创造 | 第91-92页 |
·文化价值的非意识形态化 | 第92-93页 |
·技术理性批判 | 第93-94页 |
·坚持价值理性 | 第94-96页 |
第6章 弘扬虚拟技术的人文精神 | 第96-109页 |
·虚拟技术的人文精神 | 第96-101页 |
·共享精神 | 第96-97页 |
·互动精神 | 第97-99页 |
·平等精神 | 第99-100页 |
·自由精神 | 第100页 |
·批评精神 | 第100-101页 |
·人文精神是整个人类文化的灵魂 | 第101-104页 |
·弘扬虚拟技术的人文精神 | 第104-109页 |
·虚拟技术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重要组成的理论意义 | 第104-106页 |
·虚拟技术的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重要组成的实践意义 | 第106-109页 |
第7章 结论 | 第109-113页 |
参考文献 | 第113-126页 |
致谢 | 第126-128页 |
作者简介 | 第128-129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及获奖情况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