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3页 |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 第8-10页 |
·国外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 第8页 |
·国内研究现状述评 | 第8-10页 |
·选题的意义 | 第10-11页 |
·理论意义 | 第10页 |
·现实意义 | 第10-11页 |
·基本内容 | 第11-12页 |
·主要思想 | 第11页 |
·重点和难点 | 第11页 |
·创新之处 | 第11-12页 |
·选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2-13页 |
·研究思路 | 第12页 |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第二章 长三角外向型经济概述及外向型经济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3-19页 |
·外向型经济概述 | 第13-14页 |
·外向型经济基本类型 | 第13-14页 |
·外向型经济的主要作用 | 第14页 |
·近年来长三角外向型经济概况 | 第14-16页 |
·利用外资情况 | 第14-15页 |
·对外贸易方面 | 第15-16页 |
·外商投资企业特征 | 第16页 |
·外向型经济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 第16-19页 |
·外向型经济是长三角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之一 | 第16-17页 |
·外向型经济过多对长三角地区经济发展的隐患 | 第17-19页 |
第三章 长三角外向型经济在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 第19-25页 |
·外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19-20页 |
·外资投向产业单一 | 第19页 |
·外商投资的地区较为集中,分布不均 | 第19-20页 |
·外贸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第20-21页 |
·国际贸易摩擦加剧,影响外贸发展 | 第20页 |
·银行信贷紧缩,中小企业受到资金瓶颈制约 | 第20-21页 |
·我国能源供应不足 | 第21-22页 |
·长三角制造业的困境 | 第22-23页 |
·人民币升值过快 | 第22-23页 |
·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率降低 | 第23页 |
·劳动力成本增加 | 第23页 |
·外源经济与内源经济的互补结合不够 | 第23-25页 |
第四章 长三角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依据 | 第25-30页 |
·根本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 | 第25-26页 |
·增长极理论 | 第26-27页 |
·制度理论 | 第27页 |
·新增长理论 | 第27-28页 |
·科学技术对经济本身的创造作用 | 第27页 |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利于我国出口商品产业结构的升级 | 第27-28页 |
·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助于深化外贸型企业的改革发展 | 第28页 |
·新要素理论 | 第28-29页 |
·梯度转移理论 | 第29-30页 |
第五章 实现长三角外向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与对策 | 第30-43页 |
·继续加大制度和科技的创新的力度 | 第30-32页 |
·不断推进制度创新 | 第30页 |
·继续加大科技创新 | 第30-32页 |
·调整进出口结构 | 第32-34页 |
·积极扩大进口 | 第32-33页 |
·优化出口结构 | 第33-34页 |
·促进加工制造业贸易的转型升级 | 第34-35页 |
·加工制造型企业要学会模仿创新 | 第34页 |
·加大政府对企业科研创新能力的指导 | 第34-35页 |
·促进产业的梯度转移 | 第35页 |
·企业自身要学会规避人民币升值的影响 | 第35页 |
·积极鼓励加工贸易型企业走出国门 | 第35页 |
·优化并调整产业结构 | 第35-37页 |
·高端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基础 | 第36页 |
·大力发展现代生产者服务业 | 第36-37页 |
·引资项目择优选强 | 第37-39页 |
·吸引外资应以产业结构升级为出发点 | 第38页 |
·以吸收国际优良资本为重点扩大引资来源 | 第38页 |
·积极关注周边国家的引资政策及时做出相应调整 | 第38-39页 |
·积极应对国际贸易摩擦问题 | 第39-40页 |
·合理地运用反倾销等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贸易救济措施 | 第39页 |
·扩大重要生产资料的进口 | 第39页 |
·发挥政府、行业组织对于外贸企业安全协调预测机制 | 第39-40页 |
·建成长三角开放型经济的区域框架 | 第40-41页 |
·避免产业同构和重复建设 | 第40页 |
·做好长三角中心城市的产业梯度转移 | 第40-41页 |
·内源经济与外向型经济互补结合 | 第41-43页 |
·新苏南模式中的“外源内用” | 第41-42页 |
·集群化生产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参考文献 | 第44-47页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