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选题的缘起 | 第9-10页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第10-11页 |
三、研究方法描述 | 第11-12页 |
第一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基本理论 | 第12-19页 |
第一节 股份回购的基本涵义 | 第12-14页 |
一、股份的定义 | 第12页 |
二、本文关于股份回购的定义 | 第12页 |
三、股份回购的特征 | 第12-13页 |
四、股份回购与其它概念的辩析 | 第13-14页 |
第二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类型 | 第14-16页 |
一、按照上市公司股份回购采取的方式分类 | 第14-15页 |
二、按照上市公司回购股份的动机分类 | 第15-16页 |
三、按照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后的处理方式分类 | 第16页 |
第三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立法模式 | 第16-19页 |
一、原则禁止,例外允许 | 第16-17页 |
二、原则允许,例外禁止 | 第17页 |
三、两种立法模式的比较 | 第17-19页 |
第二章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的功能判断 | 第19-27页 |
第一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的价值目标预设 | 第19-22页 |
一、有利于公司调整财务杠杆 | 第19页 |
二、调节或稳定公司股价 | 第19-20页 |
三、作为股利分配的替代手段 | 第20-21页 |
四、防止恶意收购 | 第21页 |
五、实施股票期权和员工持股计划等激励机制 | 第21-22页 |
六、维护少数异议股东的股份回购请求权,保护中小股东的利益 | 第22页 |
第二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消极功能分析 | 第22-26页 |
一、混淆公司和股东之间的法律关系 | 第22-23页 |
二、对债权人利益形成潜在的威胁 | 第23-24页 |
三、违反资本维持原则 | 第24页 |
四、违背股东平等原则 | 第24页 |
五、影响资本市场的稳定 | 第24-25页 |
六、高管人员控制公司支配权 | 第25-26页 |
第三节 小结 | 第26-27页 |
第三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立法现状及其评析 | 第27-33页 |
第一节 新公司法中允许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法定事由 | 第27-29页 |
一、减少公司注册资本 | 第27页 |
二、与持有本公司股份的其他公司合并 | 第27页 |
三、将股份奖励给本公司职工 | 第27-28页 |
四、股东因对股东大会作出的公司合并、分立决议持异议,要求公司收购其股份的 | 第28-29页 |
第二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条件和程序 | 第29-31页 |
一、上市公司减资回购的条件和程序 | 第29-30页 |
二、上市公司因其它原因回购股份的条件和程序 | 第30-31页 |
第三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资金来源和数量 | 第31页 |
一、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资金来源 | 第31页 |
二、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的数量 | 第31页 |
第四节 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后的处理方式 | 第31-33页 |
第四章 我国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制度法律的完善 | 第33-46页 |
第一节 立法模式的选择 | 第33-34页 |
一、欧洲模式或美国模式 | 第33页 |
二、一般概括式或限定列举式 | 第33-34页 |
第二节 完善股份回购的合法事由 | 第34-37页 |
一、依权利的概括继受而取得自己股份 | 第34-35页 |
二、为防止公司恶意收购 | 第35页 |
三、以公司名义为他人计算而取得股份 | 第35-36页 |
四、避免公司的重大损害 | 第36页 |
五、无偿取得自己的股份 | 第36-37页 |
第三节 规范股份回购的程序和信息披露 | 第37-39页 |
一、股份回购的决定程序 | 第37-38页 |
二、股份回购的信息披露程序 | 第38页 |
三、股份回购的债权人保护程序 | 第38-39页 |
第四节 明确股份回购的方式、资金来源和数量 | 第39-40页 |
一、股份回购的方式 | 第39页 |
二、股份回购的资金来源 | 第39-40页 |
三、股份回购的数量限制 | 第40页 |
第五节 确立公司持有自已股份的法律地位 | 第40-43页 |
第六节 明确公司非法回购股份的法律效力和法律责任 | 第43-46页 |
一、公司非法回购股份的法律效力 | 第43-44页 |
二、公司非法回购股份的法律责任 | 第44-46页 |
结语 | 第46-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1-52页 |
后记 | 第52-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