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 ·蒲松龄的生平及主要文学作品 | 第8-9页 |
| ·《聊斋俚曲》的语料价值及研究状况 | 第9-10页 |
| ·论文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 第10-12页 |
| ·所选用的版本及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聊斋俚曲的版本选择 | 第12页 |
| ·本文所采用的研究方法 | 第12-14页 |
| 第二章 连词的界定和分类 | 第14-22页 |
| ·连词的定义 | 第14-15页 |
| ·连词的划界 | 第15-20页 |
| ·连词与介词的划界 | 第15-18页 |
| ·连词与表关联的副词的区分 | 第18-20页 |
| ·连词的分类 | 第20-22页 |
| 第三章 《聊斋俚曲》的连词分类研究(上)联合关系连词的分类研究 | 第22-43页 |
| ·并列连词 | 第22-31页 |
| ·单音节并列连词 | 第22-28页 |
| ·复合并列连词 | 第28-31页 |
| ·选择连词 | 第31-35页 |
| ·相容式选择连词 | 第31-33页 |
| ·析取式选择连词 | 第33-35页 |
| ·承接连词 | 第35-38页 |
| ·遂 | 第35-36页 |
| ·而2 | 第36页 |
| ·则1 | 第36-37页 |
| ·然后 | 第37页 |
| ·于是 | 第37-38页 |
| ·递进连词 | 第38-43页 |
| ·预递连词 | 第38-40页 |
| ·承递连词 | 第40-43页 |
| 第四章 《聊斋俚曲》的连词分类研究(下)主从关系连词 | 第43-68页 |
| ·假设连词 | 第43-49页 |
| ·推测假设连词 | 第43-47页 |
| ·反证假设连词 | 第47-49页 |
| ·因果连词 | 第49-53页 |
| ·说明因果连词 | 第49-52页 |
| ·推论因果连词 | 第52-53页 |
| ·条件连词 | 第53-56页 |
| ·有条件连词 | 第54页 |
| ·无条件连词 | 第54-56页 |
| ·让步连词 | 第56-61页 |
| ·虽 | 第57页 |
| ·虽然 | 第57-58页 |
| ·虽是 | 第58页 |
| ·虽则 | 第58页 |
| ·虽说 | 第58-59页 |
| ·纵/总 | 第59页 |
| ·纵然/总然 | 第59-60页 |
| ·尚 | 第60页 |
| ·就 | 第60-61页 |
| ·就是 | 第61页 |
| ·转折连词 | 第61-64页 |
| ·但 | 第61-62页 |
| ·但是 | 第62页 |
| ·只是 | 第62-63页 |
| ·但只/但只是/但仔是 | 第63-64页 |
| ·可 | 第64页 |
| ·不过 | 第64页 |
| ·目的连词 | 第64-68页 |
| ·正目的连词 | 第65页 |
| ·负目的连词 | 第65-68页 |
| 第五章 《聊斋俚曲》连词的历时比较研究 | 第68-77页 |
| ·《聊斋俚曲》中的连词与上古汉语连词之比较 | 第68-70页 |
| ·《聊斋俚曲》中的连词与中古汉语连词之比较 | 第70-73页 |
| ·《聊斋俚曲》中的连词与现代汉语连词之比较 | 第73-77页 |
| 第六章 《聊斋俚曲》的连词特点及构词方式 | 第77-81页 |
| ·《聊斋俚曲》连词的特点 | 第77-79页 |
| ·《聊斋俚曲》中连词的构成方式 | 第79-81页 |
| 第七章 结语 | 第81-82页 |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 致谢 | 第8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