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9页 |
绪论 | 第9-16页 |
一、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二、本课题的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三、本课题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方法 | 第12-16页 |
第一章 《词林正韵》的编纂 | 第16-41页 |
第一节 《词林正韵》的作者及版本 | 第16-20页 |
一、《词林正韵》的作者 | 第16页 |
二、《词林正韵》的版本 | 第16-20页 |
第二节 《词林正韵》编纂的背景 | 第20-23页 |
第三节 《词林正韵》编纂的目的和原则 | 第23-29页 |
一、《词林正韵》编纂的目的 | 第23-25页 |
二、《词林正韵》的编纂原则 | 第25-29页 |
第四节 《词林正韵》的编纂体例 | 第29-41页 |
一、《词林正韵》的编纂体例 | 第29-32页 |
二、《词林正韵》的编纂结构 | 第32-37页 |
三、《词林正韵》的韵部和小韵 | 第37-41页 |
第二章 《词林正韵》的韵目来源 | 第41-61页 |
第一节 《词林正韵》承袭了《词韵略》的韵目 | 第41-47页 |
第二节 《词林正韵》借鉴了《学宋斋词韵》的标目方法 | 第47-53页 |
第三节 《词林正韵》继承了《词韵》及《晚翠轩词韵》的十九韵部 | 第53-61页 |
第三章 《词林正韵》小韵、反切的来源 | 第61-135页 |
第一节 《词林正韵》与《广韵》、《集韵》小韵代表字、小韵代表字排列次第比较 | 第61-72页 |
第二节 《词林正韵》与《广韵》、《集韵》反切比较 | 第72-120页 |
第三节 《词林正韵》与《集韵》小韵韵字数目及其排列次第比较 | 第120-135页 |
第四章 《词林正韵》"入派三声"的来源 | 第135-184页 |
第一节 《词林正韵》与《词林韵释》体例比较 | 第135-136页 |
第二节 《词林正韵》入声作三声小韵的来源 | 第136-184页 |
一、《词林正韵》第三部入声作三声小韵源于《词林韵释》齐微部 | 第136-144页 |
二、《词林正韵》第四部入声作三声小韵源于《词林韵释》车夫部 | 第144-150页 |
三、《词林正韵》第五部入声作三声小韵源于《词林韵释》皆来部 | 第150-154页 |
四、《词林正韵》第八部入声作三声小韵源于《词林韵释》箫韶部 | 第154-160页 |
五、《词林正韵》第九部入声作三声小韵源于《词林韵释》何和部 | 第160-165页 |
六、《词林正韵》第十部入声作三声小韵源于《词林韵释》嘉华部、车邪部 | 第165-175页 |
七、《词林正韵》第十二部入声作三声小韵源于《词林韵释》幽游部、车夫部 | 第175-184页 |
第五章 《词林正韵》的音系 | 第184-221页 |
第一节 《词林正韵》的声母系统 | 第184-196页 |
一、全浊声母清音化 | 第184-189页 |
二、帮系和非系混用 | 第189-191页 |
三、声母表 | 第191-192页 |
四、声母小结 | 第192-196页 |
第二节 《词林正韵》的韵部研究 | 第196-213页 |
一、阴声韵第三部与第五部的分合 | 第197-200页 |
二、阳声韵的拟构分部合理 | 第200-204页 |
三、入声五部的分合 | 第204-213页 |
第三节 《词林正韵》的声调系统 | 第213-221页 |
一、平声不分阴阳 | 第214-217页 |
二、入派三声 | 第217-221页 |
第六章 《词林正韵》的用字问题 | 第221-231页 |
第一节 《词林正韵》反切上字订误 | 第221-224页 |
第二节 《词林正韵》所收冷僻字的初步探讨 | 第224-231页 |
一、采录《集韵》,承袭前代韵书 | 第224-225页 |
二、冷僻字语音变化比较小,相对稳定 | 第225-231页 |
第七章 《词林正韵》的价值及影响 | 第231-248页 |
第一节 《词林正韵》与宋词用韵规则探赜 | 第231-240页 |
第二节 《词林正韵》的价值及影响 | 第240-248页 |
参考文献 | 第248-257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257-258页 |
中文摘要 | 第258-262页 |
英文摘要 | 第262-2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