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目录 | 第8-11页 |
引言 | 第11-46页 |
1 乳腺癌 | 第11页 |
2 乳腺癌发病的社会因素 | 第11-12页 |
3 乳腺癌的临床病理学特点 | 第12-16页 |
·乳腺癌与淋巴结转移 | 第12-15页 |
·乳腺癌的TNM分期与预后评估相关性 | 第15-16页 |
4 乳腺癌的术后辅助化疗 | 第16-21页 |
·乳腺癌的术后辅助化疗 | 第16-17页 |
·术后辅助化疗的方案 | 第17-21页 |
5 乳腺癌的术前化疗-新辅助化疗 | 第21-26页 |
·TAC方案 | 第22页 |
·GEDoc方案 | 第22页 |
·FEC100方案 | 第22页 |
·局部晚期乳腺癌的术前新辅助化疗和术后预防复发或转移的辅助化疗 | 第22-24页 |
·复发转移乳腺癌的解救 | 第24-26页 |
·对新辅助化疗的展望 | 第26页 |
6 影响辅助化疗效果的因素 | 第26-31页 |
·年龄大小和绝经情况 | 第26-27页 |
·激素受体状况 | 第27-28页 |
·淋巴结转移情况 | 第28-29页 |
·是否含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 | 第29-30页 |
·化疗药物的剂量 | 第30页 |
·单药方案与联合化疗方案 | 第30-31页 |
·辅助化疗开始时间的确定 | 第31页 |
·给药的周期长度 | 第31页 |
7 p53生物学背景 | 第31-43页 |
·p53基因 | 第31-32页 |
·p53蛋白 | 第32-33页 |
·p53蛋白的临床意义 | 第33-35页 |
·p53抗体 | 第35-38页 |
·p53抗体在肿瘤临床治疗中的应用 | 第38-42页 |
·p53抗体临床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 第42-43页 |
8 ELISA技术 | 第43-46页 |
·ELISA技术发展史 | 第43-44页 |
·ELISA原理 | 第44页 |
·ELISA操作注意事项 | 第44-46页 |
实验材料和方法 | 第46-55页 |
1 实验材料 | 第46-47页 |
·实验所需仪器设备 | 第46页 |
·主要生化、菌株及分子生物学试剂 | 第46-47页 |
·乳腺癌患者肿瘤组织标本和血清样本采集 | 第47页 |
2 实验方法 | 第47-55页 |
·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与肿瘤标志物检测 | 第47-54页 |
·统计检验 | 第54-55页 |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55-68页 |
1 应用野生型全长p53蛋白检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后血清p53抗体表达情况 | 第55-61页 |
·全长人野生型p53蛋白表达质粒的构建 | 第55-57页 |
·基因重组p53蛋白的原核表达及产物鉴定 | 第57-60页 |
·目的蛋白表达区间分析及纯化 | 第60页 |
·目的蛋白Western blot分析 | 第60-61页 |
·肿瘤患者血清与p53蛋白的免疫杂交分析 | 第61页 |
2 以全长蛋白为固相抗原对血清p53抗体的检测 | 第61-68页 |
·以全长蛋白为固相抗原的ELISA条件的确定 | 第61-62页 |
·乳腺癌患者的选择及患者血清p53抗体含量的测定 | 第62-63页 |
·乳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CEA,CA15-3,ER,PR和HER-2检测结果 | 第63-65页 |
·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OR率和NR率统计 | 第65页 |
·化疗前血清p53抗体,CEA,CA15-3,ER,PR和HER-2表达量与化疗后OR率的相关性 | 第65-68页 |
讨论 | 第68-76页 |
1 重组人野生型p53蛋白的表达与纯化 | 第68-70页 |
2 全长p53蛋白免疫原性研究 | 第70页 |
3 血清p53抗体检测 | 第70-73页 |
·ELISA实验 | 第72-73页 |
·p53系数的确定 | 第73页 |
4 血清p53抗体的检测与化疗的相关性 | 第73-76页 |
·p53抗体与肿瘤耐药性 | 第74-75页 |
·血清p53抗体表达与新辅助化疗OR和NR相关性分析 | 第75-76页 |
结论 | 第76-77页 |
创新点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94页 |
致谢 | 第94-95页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著作情况 | 第95-97页 |
在学期间参加课题和项目情况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