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联合抵制的法律规制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引论 | 第9-12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本文的研究意义 | 第10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0-12页 |
·比较研究法 | 第10-11页 |
·案例分析法 | 第11页 |
·规范分析与价值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 第11-12页 |
第一章 联合抵制的界定 | 第12-22页 |
·联合抵制的含义 | 第12-14页 |
·联合抵制的定义 | 第12-13页 |
·联合抵制的法律特征 | 第13-14页 |
·联合抵制的构成要件 | 第14-19页 |
·主体要件 | 第14-17页 |
·行为要件之一:形式要件 | 第17-18页 |
·行为要件之二:实质要件 | 第18-19页 |
·联合抵制的分类 | 第19-22页 |
·商业性联合抵制和非商业性联合抵制 | 第19-20页 |
·促进竞争的联合抵制和反竞争的联合抵制 | 第20页 |
·横向联合抵制和纵向联合抵制 | 第20页 |
·明示的联合抵制和默示的联合抵制 | 第20-21页 |
·直接联合抵制和间接联合抵制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国外规制联合抵制的基本经验 | 第22-32页 |
·概括立法与判例相结合:以美国为例 | 第22-26页 |
·立法的原则性规定 | 第22页 |
·判例中的认定 | 第22-26页 |
·概括立法与具体列举相结合:以日本为例 | 第26-28页 |
·“禁止不正当地限制交易”之原则性规定 | 第26-27页 |
·列入“不公正的交易方法”子集—‘共同拒绝交易” | 第27页 |
·适用除外 | 第27-28页 |
·概括禁止与广泛豁免相结合:以欧盟为例 | 第28-31页 |
·规制联合抵制的主要立法 | 第28-29页 |
·联合抵制的违法性认定标准 | 第29-30页 |
·联合抵制豁免的实施机制 | 第30-31页 |
·国外规制联合抵制的机关和程序 | 第31-32页 |
第三章 联合抵制的违法性认定 | 第32-42页 |
·联合抵制的双重效用分析 | 第32-33页 |
·联合抵制的正当性 | 第32-33页 |
·联合抵制的反竞争性 | 第33页 |
·违法性认定因素之一:市场要件 | 第33-34页 |
·违法性认定因素之二:目的要件 | 第34-36页 |
·排除、限制或扭曲竞争的目的 | 第34-35页 |
·行为与目的的关联性 | 第35-36页 |
·违法性认定因素之三:后果要件 | 第36-37页 |
·对竞争的影响 | 第36页 |
·对整体经济利益的影响 | 第36-37页 |
·对消费者的影响 | 第37页 |
·违法性认定的证明规则 | 第37-38页 |
·联合抵制认定证据的特殊性 | 第37-38页 |
·情况证据与合意的证明 | 第38页 |
·证明责任的分配 | 第38页 |
·联合抵制的适用除外 | 第38-39页 |
·联合抵制的豁免 | 第39-42页 |
·基于对搭便车之反对而产生的联合抵制 | 第40页 |
·对违背商业道德或竞争规则之企业的联合抵制 | 第40页 |
·对不合格或有害产品之联合抵制 | 第40-41页 |
·为保护民族工业对国外同行业的联合抵制 | 第41页 |
·特殊行业中的豁免 | 第41-42页 |
第四章 我国反垄断法对联合抵制的规制 | 第42-49页 |
·我国联合抵制的特点 | 第42-44页 |
·行业协会参与性强 | 第42页 |
·政府干预色彩浓厚 | 第42-43页 |
·自然垄断行业是行为高发区 | 第43页 |
·公开性强 | 第43-44页 |
·我国关于联合抵制的立法 | 第44-46页 |
·立法体例 | 第44页 |
·一般禁止规定 | 第44-45页 |
·豁免制度 | 第45页 |
·适用除外 | 第45-46页 |
·完善我国联合抵制法律规制体系的立法建议 | 第46-49页 |
·明确相关概念 | 第46页 |
·完善立法内容 | 第46-47页 |
·厘定执行机构 | 第47页 |
·强化制裁机制 | 第47-48页 |
·注意法律衔接 | 第48页 |
·注重文化培养 | 第48-49页 |
结语 | 第49-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3页 |
致谢 | 第53-54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5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