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7页 |
·引言 | 第9页 |
·锂离子电池的简介 | 第9-12页 |
·锂离子电池的发展 | 第9-10页 |
·锂离子电池的特点 | 第10-11页 |
·锂离子电池的组成 | 第11页 |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 | 第11-12页 |
·尖晶石LiMn_2O_4的研究现状 | 第12-18页 |
·尖晶石LiMn_2O_4的结构 | 第12-13页 |
·尖晶石型LiMn_2O_4的制备方法 | 第13-18页 |
·高温固相法 | 第14页 |
·融盐浸渍法 | 第14-15页 |
·Pechini法 | 第15-16页 |
·溶胶-凝胶法 | 第16页 |
·共沉淀法 | 第16-17页 |
·微波化学法 | 第17页 |
·乳化干燥法 | 第17-18页 |
·软化学法 | 第18页 |
·尖晶石型LiMn_2O_4的电化学性质和容量衰减原因 | 第18-23页 |
·LiMn_2O_4正极的的电化学性质 | 第18-19页 |
·LiMn_2O_4正极材料容量衰减的影响因素 | 第19-23页 |
·Jahn-Teller效应 | 第19-20页 |
·Mn的溶解 | 第20-21页 |
·电解液的分解 | 第21-22页 |
·合成方法对LiMn_2O_4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 第22-23页 |
·尖晶石型LiMn_2O_4材料的修饰改性 | 第23-25页 |
·阳离子掺杂 | 第23页 |
·阴离子掺杂 | 第23-24页 |
·阴阳离子复合掺杂 | 第24页 |
·表面包覆 | 第24-25页 |
·研究LiMn_2O_4的意义及本文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研究意义 | 第25页 |
·本文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第25-27页 |
第二章 碳包覆LiMn_2O_4的固相合成及电化学性能 | 第27-42页 |
·引言 | 第27页 |
·实验部分 | 第27-28页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27-28页 |
·样品的制备与测试 | 第28-30页 |
·LiMn_2O_4样品及碳凝胶的制备 | 第28-29页 |
·表面形貌及结构表征 | 第29页 |
·模拟电池的组装和测试 | 第29-3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0-35页 |
·碳凝胶的合成机理 | 第30-31页 |
·包覆后样品的XRD分析 | 第31页 |
·材料包覆前后的表面形貌 | 第31-32页 |
·充放电及循环性能 | 第32-34页 |
·交流阻抗测试 | 第34-35页 |
·熔融自混合法制备LiMn_2O_4及其碳包覆材料 | 第35-36页 |
·熔融自混合制备流程 | 第35-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6-41页 |
·TG\DTA分析 | 第36-37页 |
·碳包覆后样品的物相分析 | 第37页 |
·充放电及倍率性能 | 第37-39页 |
·循环伏安测试 | 第39-41页 |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三章 LiMn_2O_4/碳纳米管复合电极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 第42-57页 |
·引言 | 第42页 |
·实验部分 | 第42-44页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42-43页 |
·复合电极的制备 | 第43页 |
·正极材料的检测 | 第43-44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44-56页 |
·XRD分析 | 第44-45页 |
·SEM | 第45页 |
·碳纳米管的红外分析 | 第45-46页 |
·充放电及循环性能 | 第46-50页 |
·交流阻抗测试 | 第50-56页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四章 碳包覆球形LiMn_2O_4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 第57-67页 |
·引言 | 第57页 |
·实验部分 | 第57-60页 |
·实验试剂及仪器 | 第57-59页 |
·球形LiMn_2O_4的制备 | 第59页 |
·正极材料的检测 | 第59-60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60-66页 |
·前驱体的物相结构分析 | 第60-61页 |
·样品的物相结构与形貌分析 | 第61-63页 |
·球形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 第63-64页 |
·交流阻抗测试 | 第64-66页 |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五章 结论 | 第67-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80页 |
致谢 | 第80-81页 |
硕士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第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