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1 绪论 | 第8-12页 |
|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8-9页 |
| ·主题公园理论研究现状 | 第9页 |
|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特色 | 第9-10页 |
| ·本论文的结构 | 第10-12页 |
| 2 主题公园的概念与分类 | 第12-17页 |
| ·主题公园的概念 | 第12-13页 |
| ·主题公园的分类 | 第13-16页 |
| ·地域文化 | 第16页 |
| ·地域文化主题公园 | 第16页 |
| ·小结 | 第16-17页 |
| 3 主题公园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第17-28页 |
| ·主题公园的现状 | 第17-21页 |
| ·国外主题公园现状 | 第17-19页 |
| ·国内主题公园现状 | 第19-21页 |
| ·西安主题公园规划设计的现状 | 第21页 |
| ·存在问题分析 | 第21-27页 |
| ·小结 | 第27-28页 |
| 4 古典诗词与主题公园规划设计 | 第28-40页 |
| ·唐诗的意境 | 第28-30页 |
| ·古典园林规划设计对诗意的表达 | 第30-31页 |
| ·诗词意境在古典及现代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具体表达案例剖析 | 第31-39页 |
| ·古典园林实例一 ——沧浪亭 | 第31-33页 |
| ·古典园林实例二一网师园 | 第33-37页 |
| ·西安地域文化主题公园实例—大唐芙蓉园 | 第37-39页 |
| ·小结 | 第39-40页 |
| 5 杜甫诗园方案设计 | 第40-68页 |
| ·课题背景 | 第40页 |
| ·课题来源 | 第40页 |
| ·本课题与陕西地方规划项目的关系 | 第40页 |
| ·杜甫诗园设计 | 第40-67页 |
| ·诗园设计理论 | 第40-43页 |
| ·杜甫诗园的设计方法及思路 | 第43-47页 |
| ·杜甫诗园的设计成果 | 第47-67页 |
| ·小结 | 第67-68页 |
| 6 结论 | 第68-71页 |
| ·用地域文化主题公园规划建设来保护传统文化 | 第69页 |
| ·用地域文化主题公园规划建设来实现地方特色 | 第69页 |
| ·地域文化主题公园在中国其他地方推广可行性 | 第69-71页 |
| 致谢 | 第71-72页 |
| 参考文献 | 第72-77页 |
| 图表目录 | 第77-82页 |
| 图目 | 第77-81页 |
| 表目 | 第81-82页 |
| 附录一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第82-83页 |
| 附录二 杜甫籍贯、生平及创作再探 | 第83-87页 |
| 附录三 杜甫代表作再解 | 第87-94页 |
| 1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 第87-89页 |
| 2 《兵车行》 | 第89-90页 |
| 3 《新安吏》 | 第90页 |
| 4 《潼关吏》 | 第90-91页 |
| 5 《石壕吏》 | 第91页 |
| 6 《新婚别》 | 第91页 |
| 7 《垂老别》 | 第91页 |
| 8 《无家别》 | 第91页 |
| 9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第91-92页 |
| 10 《望岳》 | 第92页 |
| 11 《丽人行》 | 第92页 |
| 12 《月夜》 | 第92页 |
| 13 《春望》 | 第92页 |
| 14 《哀江头》 | 第92-93页 |
| 15 《悲陈陶》 | 第93页 |
| 16 《水槛遣心》 | 第93页 |
| 17 《春夜喜雨》 | 第93页 |
| 18 《登楼》 | 第93页 |
| 19 《蜀相》 | 第93页 |
| 20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 第93页 |
| 21 《又呈吴郎》 | 第93页 |
| 22 《登高》 | 第93页 |
| 23 《秋兴》 | 第93-94页 |
| 24 《岁晏行》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