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9页 |
Abstract | 第9-12页 |
第一章 引论 | 第12-26页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5页 |
一、研究目的 | 第12-14页 |
二、理论意义 | 第14-15页 |
三、现实意义 | 第15页 |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思路 | 第15-22页 |
一、研究现状 | 第15-21页 |
二、研究思路 | 第21-22页 |
第三节 研究方法、视角与框架 | 第22-26页 |
一、研究方法 | 第22-23页 |
二、研究视角 | 第23-24页 |
三、研究框架 | 第24-26页 |
第二章 高校学生参与权的理论分析 | 第26-58页 |
第一节 高校学生参与权的理论基础 | 第26-29页 |
一、人由客体向主体的转变 | 第26页 |
二、自治与民主的逻辑关系 | 第26-27页 |
三、民主与理性的相辅相成 | 第27-28页 |
四、校园与社会的民主互动 | 第28-29页 |
第二节 高校学生参与权的涵义与类型 | 第29-33页 |
一、高校学生参与权的涵义 | 第29-32页 |
二、高校学生参与权的类型 | 第32-33页 |
第三节 高校学生的实体参与权 | 第33-39页 |
一、校园立法型事务参与权 | 第33-34页 |
二、校园行政型事务参与权 | 第34-36页 |
三、校园司法型事务参与权 | 第36-38页 |
四、校园学术型事务参与权 | 第38-39页 |
第四节 高校学生的程序参与权 | 第39-42页 |
一、被告知的权利 | 第40页 |
二、陈述抗辩权 | 第40-41页 |
三、请求权 | 第41页 |
四、委托代理权 | 第41页 |
五、程序抵抗权 | 第41-42页 |
第五节 高校学生参与权的限制 | 第42-43页 |
第六节 高校学生参与权的行使方式 | 第43-45页 |
一、直接民主参与决策型 | 第43-44页 |
二、混合民主参与决策型 | 第44页 |
三、直接咨询参与建议型 | 第44页 |
四、间接咨询参与建议型 | 第44-45页 |
五、几种参与方式的评价 | 第45页 |
第七节 高校学生参与权的法理价值 | 第45-51页 |
一、自由价值 | 第47-48页 |
二、民主价值 | 第48-49页 |
三、平衡价值 | 第49页 |
四、控权价值 | 第49-50页 |
五、宽容价值 | 第50-51页 |
六、秩序价值 | 第51页 |
第八节 保障高校学生参与权的意义 | 第51-56页 |
一、促进校园民主的重要体现 | 第52页 |
二、维护校园公正的重要举措 | 第52-53页 |
三、提升行政效率的重要方法 | 第53页 |
四、维持校园和谐的重要机制 | 第53-54页 |
五、培养公民素质的重要课堂 | 第54-55页 |
六、建立法治社会的重要保障 | 第55-56页 |
第九节 高校学生参与权与相关权利的关系 | 第56-58页 |
第三章 高校学生参与权的比较分析 | 第58-72页 |
第一节 中外高校学生参与权的历史描述 | 第58-62页 |
一、中国高校学生参与权的发展历史 | 第58-60页 |
二、西方高校学生参与权的历史流变 | 第60-62页 |
第二节 西方高校学生参与权的现状 | 第62-66页 |
一、美国的高校学生参与权现状 | 第62页 |
二、德国的高校学生参与权现状 | 第62-64页 |
三、日本的高校学生参与权现状 | 第64-65页 |
四、英国的高校学生参与权现状 | 第65-66页 |
五、法国的高校学生参与权现状 | 第66页 |
第三节 高校学生参与权比较分析的主要结论 | 第66-72页 |
一、学生参与校内事务的管理业已成为世界性趋势 | 第66-67页 |
二、学生参与权的实现有赖于相关法律的规范与推动 | 第67-70页 |
三、平衡学生参与与行政管理、教授治校之间的关系是建立良性的学生参与制度的必要条件 | 第70-72页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权的现状分析 | 第72-88页 |
第一节 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权存在的缺失与不足 | 第72-78页 |
一、校园立法型事务参与权的缺失与不足 | 第72-73页 |
二、校园行政型事务参与权的缺失与不足 | 第73-74页 |
三、校园司法型事务参与权的缺失与不足 | 第74-77页 |
四、校园学术型事务参与权的缺失与不足 | 第77-78页 |
第二节 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权缺失与不足的主观原因 | 第78-83页 |
一、行政集权官僚制的桎梏 | 第78-79页 |
二、学校长期忽视学生权利 | 第79-81页 |
三、对于虚假民主反感强烈 | 第81页 |
四、学生民主参与缺乏理性 | 第81-83页 |
第三节 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权不足与缺失的客观原因 | 第83-88页 |
一、政治理论教育内容空洞 | 第83页 |
二、参与缺乏激励制约机制 | 第83-84页 |
三、参与缺乏法律法规保障 | 第84-85页 |
四、权利受损缺乏公权救济 | 第85-86页 |
五、学生个人维权能力薄弱 | 第86-87页 |
六、学生组织参与尚不健全 | 第87-88页 |
第五章 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权的法律保障与救济 | 第88-99页 |
第一节 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权的宪法与法律保障救济 | 第89-91页 |
一、建立宪法救济体系 | 第89-90页 |
二、修改相关法律制度 | 第90-91页 |
第二节 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权的行政与执法保障救济 | 第91-94页 |
一、建立信息公开制度 | 第91页 |
二、构建校园听证制度 | 第91-93页 |
三、完善学生申诉制度 | 第93页 |
四、扩大行政复议范围 | 第93-94页 |
第三节 我国高校学生参与权的诉讼与仲裁保障救济 | 第94-99页 |
一、改进行政诉讼制度 | 第94-97页 |
二、建构教育仲裁制度 | 第97-99页 |
第六章 结论 | 第99-101页 |
参考文献 | 第101-107页 |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107-108页 |
后记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