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提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引言 | 第9-11页 |
第一章 我国设置举证期限制度的背景及价值考量 | 第11-16页 |
第一节 我国设置举证期限制度的背景考察 | 第11-13页 |
第二节 举证期限的制度价值 | 第13-16页 |
一、维护程序安定 | 第13页 |
二、防止证据突袭,保障裁判公正 | 第13-14页 |
三、防止诉讼过分迟延,提高诉讼效率 | 第14-16页 |
第二章 我国举证期限制度实证考察 | 第16-29页 |
第一节 举证期限制度促进了当事人及时举证 | 第16-17页 |
第二节 适用举证期限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7-22页 |
一、指定举证期限的起算点不科学 | 第17-18页 |
二、指定举证期限没有考量案件的具体情况 | 第18-19页 |
三、认定逾期举证过于机械 | 第19-20页 |
四、适用举证期限背离证据制度价值目标 | 第20-22页 |
第三节 举证期限制度运行不良的原因分析 | 第22-29页 |
一、立法层面 | 第22-24页 |
二、认识层面 | 第24-27页 |
三、操作层面 | 第27-29页 |
第三章 完善我国举证期限制度的思考 | 第29-39页 |
第一节 举证期限制度理论体系的完善 | 第29-32页 |
一、当事人协商与法院指定期限的协调 | 第29-30页 |
二、证据失权制度的重构 | 第30-31页 |
三、完善当事人逾期举证后的权利救济途径 | 第31-32页 |
第二节 现行立法框架下举证期限制度的完善 | 第32-39页 |
一、完善证据交换制度 | 第32-34页 |
二、设立强制答辩制度 | 第34页 |
三、设置证据调查令制度 | 第34页 |
四、完善法官释明权,明确法官行使释明权的原则及范围 | 第34-35页 |
五、合理界定新证据 | 第35-37页 |
六、科学规定举证期限起算点 | 第37页 |
七、特殊情况下举证期限的确定 | 第37-38页 |
八、修改《民事诉讼法》,设立完备的民事诉讼证据制度 | 第38-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本人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43-44页 |
后记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