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4页 |
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1-12页 |
3. 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2页 |
·主要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4. 论文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13-14页 |
第二章 医药高新区研究的理论探讨 | 第14-27页 |
1. 医药高新区的成长机理 | 第14-16页 |
·从规模经济的角度 | 第15页 |
·从交易费用的角度 | 第15页 |
·从创新的角度 | 第15-16页 |
·从产业组织的角度 | 第16页 |
2. 医药高新区的动力机制 | 第16-22页 |
·发展医药高新区的市场动力机制 | 第16-17页 |
·发展医药高新区的成本动力机制 | 第17-19页 |
·发展医药高新区的政府动力机制 | 第19-21页 |
·发展医药高新区的其他动力机制 | 第21-22页 |
3. 医药高新区价值演进的经济租金理论 | 第22-27页 |
·产业租金 | 第23-24页 |
·地理租金 | 第24-25页 |
·组织租金 | 第25-27页 |
第三章 泰州医药高新区发展现状 | 第27-35页 |
1. 国内外医药高新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27-28页 |
·国外医药高新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27页 |
·我国医药高新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 第27-28页 |
2. 泰州医药高新区的发展现状 | 第28-35页 |
·泰州医药高新区建设规划 | 第29-30页 |
·泰州医药高新区现状及发展情况评述 | 第30-35页 |
第四章 泰州医药高新区的发展模式分析 | 第35-39页 |
1. 研究高新区发展模式的意义 | 第35页 |
2. 泰州医药高新区发展模式分析 | 第35-36页 |
3. 成功高新区产业集群的模式借鉴 | 第36-39页 |
·抓住跨国公司产业链转移的机会,采取适合自身的生产加研发的发展模式 | 第36-37页 |
·建立基于学习的“技术能力”,形成根植于园区本身的“生产性创新”研发体系 | 第37-39页 |
第五章 泰州医药高新区的政府行为分析 | 第39-44页 |
1. 政府在医药高新区中的角色 | 第39-41页 |
2. 培育泰州医药高新区的政府支持体系 | 第41-44页 |
·加大政府与企业的多元化投入 | 第41-42页 |
·吸引一批国内外大院校、大科研院所、国内外知名企业进驻泰州 | 第42页 |
·实施人才战略,造就一流研究队伍 | 第42-43页 |
·大力发展医药贸易、医药物流和医药电子商务 | 第43-44页 |
第六章 进一步推进泰州医药高新区发展的政策建议 | 第44-48页 |
1. 培育园区内在驱动和共生关系 | 第44-45页 |
·健全“产学研”协作体系 | 第44页 |
·建立根植于创新网络集群的特殊网络结构 | 第44页 |
·鼓励企业主动实施基于地点区域的竞争战略,提升自身的竞争优势 | 第44-45页 |
·鼓励与引导中介组织参与集群发展,强化产业集群效应 | 第45页 |
2. 提升园区内企业集群竞争力 | 第45-46页 |
·建立多元化投资体制和风险投资机制 | 第45页 |
·加强自主开发 | 第45-46页 |
·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 | 第46页 |
·降低企业生产、经营的成本 | 第46页 |
3. 培育园区内可持续发展力 | 第46-48页 |
·构建有效的集群外部网络关系 | 第46-47页 |
·建立企业自由进入和退出机制 | 第47页 |
·把引进国际跨国公司和培育国内研发力量结合起来 | 第47页 |
·发展和改善劳动力的效率 | 第47-48页 |
参考文献 | 第48-5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50-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