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圈地区地震视应力的计算及其定标率和时空分布的研究
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2页 |
第1章 引言 | 第12-16页 |
·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国内外现状 | 第14-15页 |
·硕士期间主要工作 | 第15-16页 |
第2章 震源参数及其测定方法 | 第16-26页 |
·震源参数 | 第16-17页 |
·地震矩 | 第16页 |
·地震辐射能量 | 第16-17页 |
·布龙圆盘模型和震源谱的获得 | 第17-22页 |
·布龙圆盘模型 | 第17-18页 |
·震源谱的获得 | 第18-22页 |
·震源参数的提取 | 第22-26页 |
·地震矩和拐角频率 | 第22页 |
·辐射能量 | 第22-26页 |
第3章 研究区域及数据处理流程 | 第26-44页 |
·研究区域 | 第26-30页 |
·首都圈及其测震台网概况 | 第26-27页 |
·资料选取原则 | 第27-30页 |
·数据处理 | 第30-36页 |
·数据读取和基线校正 | 第30-32页 |
·时间域到频率域 | 第32-33页 |
·震源参数的提取 | 第33-36页 |
·程序设计及验证 | 第36-44页 |
·程序设计 | 第36-38页 |
·计算举例 | 第38-44页 |
第4章 首都圈地区震源参数计算结果分析 | 第44-64页 |
·震源参数之间关系 | 第44-56页 |
·视应力与地震矩 | 第44-46页 |
·拐角频率与地震矩 | 第46-48页 |
·地震矩与地方震级 | 第48-49页 |
·辐射效率与地震矩 | 第49-51页 |
·其他震源参数 | 第51-56页 |
·地震视应力的分析 | 第56-64页 |
·视应力的背景值 | 第56-59页 |
·视应力空间分布 | 第59-64页 |
第5章 结论和展望 | 第64-66页 |
·主要结论 | 第64-65页 |
·进一步工作的展望 | 第65-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附录A 震源参数计算结果 | 第71-74页 |
附录B 相关系数临界值表 | 第74-76页 |
个人简介、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参与项目 | 第76页 |